<!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伍術砍了達魯花赤博敦的首級,趁夜循原路奔回,夥同幫眾將五百韃子消滅淨盡;隨即抬了曹猛的屍身回到居處。趁著天色尚未大明,急匆匆地將達魯花赤博敦的首級祭奠了鄭虎臣、曹猛並一幹群雄的亡靈,然後將曹猛的屍身和達魯花赤博敦的首級迅速掩埋了。這便將所有痕跡打掃幹淨,不留一些兒破綻;隨即全都換回丐幫服飾,裝作沒事人兒的一般,仍率幫眾分頭沿街吹笙行乞。卻有哪個會來懷疑他們?
可是,鄭毅的一夜未歸,著實讓伍術既怒且驚:怒在韃子不但害死了恩公鄭虎臣和好兄弟曹猛,又對鄭毅和自己等亡宋遺民窮追不捨;驚在他本知鄭毅武功高強,實不在己下,竟然一夜未歸,難道著了韃子的道兒,為其所害?
此時群雄所剩無幾,卻便要報仇雪恨。伍術道:“目今韃兵士氣正盛,我方損兵折將,減員近半,恐怕力不足恃!”
大家必不相從,定要伍術率眾出擊。伍術道:“且待風頭過去,那時覷空偷襲,方有勝算!”隨即著人四下打探韃子皇城訊息,可是沒有鄭毅的半點音訊,倒是聽說阿爾斯楞已然暴斃。伍術心知:是了,這必是鄭毅所為。當下稍稍放寬了對鄭毅的擔憂之心,料想他必是藏到哪裡療傷去了,因此加派人手到那座小山丘左近四下暗查鄭毅的蹤跡。但奇怪的是:鄭毅好像就此人間蒸發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呀!
伍術不肯便罷,又親自找到張千載,打探韃子的訊息:方知達魯花赤博敦當晚指揮韃兵於皇城捉拿並關押義誅阿合馬的王著等一幹人,竟讓鄭虎臣誤以為是與自己率領的丐幫幫眾幹上了,因此自投羅網,為其所害的!
當晚剿滅夜闖皇城的“南蠻”後,達魯花赤博敦追敵失蹤,後來被找到時,卻成了一具無頭死屍;而其子阿爾斯楞也被發現追敵暴斃。時有禦史中丞也先帖木兒見狀大驚,不敢擅裁,只得飛馬上奏世祖。世祖當時正駐在察罕腦兒,聽到以後大為震怒,當天就起駕回到了上都。命令樞密副使孛羅、司徒和禮霍孫、參政阿裡等先行循驛站飛馳到大都,繼續討伐作亂的人。庚辰日,在高梁河抓住了高和尚,但對當晚出現的另一幫南人,則因不知來歷,無從捉拿,只能不了了之。辛巳日,孛羅等人到達大都。壬午日,把王著、高和尚誅殺在市集之上,剁成肉醬,同時又殺了張易。王著臨刑前大喊道:“王著為天下除害,現在死了,將來一定有人會為我記載這件事的!”
阿合馬死後,世祖還不詳細瞭解他的種種邪惡,命令中書省不要追查他的妻子兒子。等到詢問孛羅,才完全知道了阿合馬的罪惡,這才大怒道:“王著把他殺了,的確是對的。”於是下令掘墓開棺,在通玄門外斬戮屍體,聽任野狗去吃他的肉。朝廷百官和士人百姓,聚首觀看拍手稱快。阿合馬的子侄都被誅殺,把他的家屬和財産沒收入官。他的小妾中有一個叫引住的,官府查抄她的藏品時,在櫃子裡得到兩張鞣製好的人皮,兩只耳朵都儲存完好,有一個閹人專門掌握這個櫃子的鑰匙,訊問他們也沒有人知道究竟是什麼人的皮,只是說:“詛咒的時候,把神座放在這上邊,應驗很快。”又用兩幅絹,畫上穿戴盔甲的騎兵好幾層,包圍守在一座有帷幕的殿前,兵士都拉開了弓弦挺著兵刃朝向裡邊,好像在向裡面進攻那樣。畫圖畫的人姓陳。又有一個叫曹震圭的,曾經推算過阿合馬的生辰八字。有一個叫王臺判的,胡亂引用圖讖,所說的都涉及謀反的事。事情上奏,世祖下令剝這四個人的皮當眾宣示。
伍術得此訊息,乃對群雄及幫眾道:“如今韃子守護必嚴,咱們不宜輕舉妄動;只能暫且隱忍,相機行事。”
阿合馬被殺後,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和禮霍孫為右丞相。和禮霍孫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頗得元世祖贊同。其時世祖忽必烈早已明白可以武力得天下、不能以武力治天下的道理,他多求才南官,但需要的是一個左膀右臂,而不是搖尾乞憐的奴才。於是問議事大臣們:“南北宰相孰賢?”群臣皆曰:“北人莫如耶律楚材,南人無如文天祥。”忽必烈正想利用文天祥的聲望來鞏固對南方的統治,於是下了諭旨,擬授文天祥高官顯位。文天祥的老部下,那位曾經以福州獻降的王積翁等表示願意前往勸諭。遂遣積翁諭旨。
王積翁等以不為主子死難的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對文天祥進行相勸。文天祥答道:“管仲不死,功名顯於天下;天祥不死,遺臭於萬年。”
王積翁等哀勸不止,文天祥又道:“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
文丞相是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他因了鄭虎臣和伍術的劫獄相救之心,終於有些心動;自度倘能不費代價地逃出樊籠,登高一呼,應者自當雲集,他日之事,則未可料也。因此這時顯然是動了以道士身份回鄉重新組織抗元大業的念頭,卻仍然堅持做人的基本準則,絕不連累別人,更不搞假降真叛的小人詭道。
文天祥的話,卻深深地打動了王積翁。王積翁大概是認為文天祥確乎動搖了,先當道士,再“備顧問”,豈不是曲線投降了麼?於是大喜過望,立即向元世祖報告,並在朝會上,同謝昌元、程飛卿等十名故宋降官聯名上奏,請求元世祖允許釋放文天祥歸鄉為道士。這讓忽必烈有點心動。然而,留夢炎在場聞奏,連忙出班奏道:“上次文天祥被抓,逃脫後就起兵反元;這次如果文天祥得釋,必定又在江南搞恢複宋國的大事,到時,吾輩將置於何地?”
忽必烈覺得此話也有道理,只得將此事暫時擱置。
留夢炎時在元朝為禮部尚書,後遷為翰林承旨,官至丞相。元成宗元貞元年,留夢炎致仕,不久,病死家中。浙江人曾說:“兩浙有留夢炎,兩浙之羞也。”這是後話。
且說一段時間過後,忽必烈覺得文天祥始終不屈,敬佩他的人品,便又想釋放他,成就元朝不殺忠臣的“美名”。朝議時,曾在江西與文天祥打過仗且大敗虧輸的時任宰臣麥術丁敏珠爾丹)堅執不可,認為釋放文天祥就等於放虎歸山。於是此事只好作罷。
元世祖仍不死心,最後又派文天祥的親弟弟文璧來勸降。文天祥有弟三人,三弟霆孫早年英逝,小弟天璋曾在廣西做個故宋小官,文天祥兵敗後,接到兄長之信後辭官為民,終身不仕。文天祥的二弟文璧與兄長曾經同登進士第。景炎三年,文天祥四十有三,正與元兵混戰於廣東一帶。當時,文天祥親自帶兵攻打海豐,派弟文璧帶兵直取惠州,得手後,速派人稟報居住在廣東崖山的皇上,並使弟獲封戶部侍郎廣東總領兼知惠州之職。不久文天祥被捕,元軍兵臨惠州城下,文璧不戰降城,使惠州一城人免遭擄殺。文天祥被囚時,已是元朝臨江路總管兼府尹並授諫議大夫的文璧曾前往探視,欲與兄同難。文天祥對文璧說道:“我盡了忠卻未盡孝。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你若能養母撫後也算是為我盡了孝道。”此時對於文璧的勸降,文天祥以《聞季萬至》詩曰:“去年我別旋出嶺,今年汝來亦至燕;兄弟一囚一乘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憐骨肉相聚散,人生不滿五十年;三仁生死各有意,悠悠白日橫蒼煙。”文天祥沒有過多地責備文璧在宋亡之後為保百姓而降,他讓弟弟帶走自己已經整理好的詩文稿《指南錄》、《指南後錄》、《集杜甫五言成絕二百首》等共五卷,還和弟弟商議把弟弟的一個兒子文升過繼到自己的名下以繼承香火,也算對祖宗有了個交待。後來,文天祥在給過繼子文升函中曾說道:“吾以備位將相,義不得不殉國;汝生父文璧)與汝叔文璋),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
當時,文天祥的妹妹懿孫隨同文璧來見了哥哥最後一面,並聽取哥哥對後事的安排。文天祥把自己死後想要安葬的地點告訴了自己的弟妹。文天祥自幼通道術,生前曾看好過一塊墓地,此時寫下遺書交與文璧道:“潭廬之西坑有一地,已印元渭陽所獻,月形下角xue,第淺露非其正,其右山上有xue,可買以藏我。如骨不可歸,招魂以封之。升子嗣續······文山宜作一寺,我廟於其中······”並作了一首五言詩曰:
“五十年兄弟,一朝生別離。
雁行長已矣,馬足遠何之。
葬骨知無地,論心更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