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逢大呂翁,如有宿世盟。
相從語寥廓,俯仰萬念輕。
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
人一陰陽性,本來自長生。
指點虛無間,引我歸員明。
一針透頂門,道骨由天成。
我如一逆旅,久欲躡屩行。
聞師此妙廖,蘧廬複何情。”
原來,與靈陽子的談道,激起了文天祥對往昔逍遙歲月的回憶。
其後,文天祥為此另寫了一首詩《歲祝梨單閼、月赤奮若、日焉逢灘,遇異人,指示以大光明正法。於是,死生脫然若遺矣。作五言八句》。
詩雲:
“誰知真患難,忽悟大光明。
日出雲俱靜,風消水自平;
功名幾滅性,忠孝大勞生。
天下惟豪傑,神仙立地成。”
張千載述說到這裡,忍不住又是一嘆:“說實話:人非聖賢,誰不怕死?可憐文丞相既受了儒家‘殺身成仁、捨身取義’仁義道德思想的影響,又接受了道教‘大光明正法’‘死生脫然若遺’的曠達生死觀,終於大徹大悟,視死如歸了!他在《感興二首》中有雲:‘莫笑道人空打坐,英雄收斂便神仙。’”
鄭虎臣等聽了,一陣感慨:“其實像文丞相這樣,活著比死了還艱難;但他此時又不能夠僅僅為了自身的解脫,便自尋死路······”
張千載道:“可不是麼!那些個狗韃子,不但從肉體上折磨文丞相,而且又時不時地拿官職來誘降他;最後實在不成,更想著從精神上壓垮他。但此時文丞相反而不急著死了;他雖然已完全不怕死,卻想到:我想死,也求早死,剮、斬、鋸、烹、淹,怎麼弄死都行,但就是不自殺;我要活給韃子看。只要活著一天,就可以千方百計地同韃子抗爭一天,以求正義永存!”
——元朝曾經要文天祥寫信求降,即可出獄做官。他寫詩表明心跡道:“無書求出獄,有舌到臨刑。宋故忠臣墓,真吾五字銘!”
不久,又有歸降元朝的宋人陳貫道,摘錄蘇東坡詩中許多含有“如寄”二字的詩句送給文天祥看,以示“人生如寄”,想勸文天祥“放達”一些,在新朝“服務”算了。
為此,文天祥濡墨揮毫,寫下《浩浩歌》一首,表明其捨生取義的心志。詩曰:
“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春秋去來傳鴻燕,朝暮出沒奔羲娥。青絲冉冉上霜雪,百年欻若彈指過。封侯未必勝瓜圃,青門老子聊婆娑。江湖流浪何不可,亦曾力士為脫靴。清風明月不用買,何處不是安樂窩。鶴脛豈長鳧豈短,夔足非少蚿非多。
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不能高飛與遠舉,天荒地老懸網羅。到頭北邙一抙王,萬事碌碌空奔波。金張許史久寂寞,古來賢聖聞丘軻。乃知世間為長物,惟有真我難滅磨。
浩浩歌,人生如寄可奈何。春夢婆,春夢婆,拍手笑呵呵。是亦一東坡,非亦一東坡。”
見舊臣部下,高官厚祿都打動不了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想起了利用骨肉親情來軟化文天祥:
文天祥的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被元軍俘虜後送到大都燕京。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三個兒子道生、佛生、環生都跟隨文天祥領兵抗元,死於國難。——道生隨軍督理軍機,在惠州病故。歐陽氏及兒子佛生、環生,被元兵擄去,孩子病死在押送燕京的路上。文天祥有六女:長定娘、次柳娘、次環娘、次監娘、次奉娘、次壽娘。定娘、壽娘病逝於河源,監娘、奉娘後亦死於戰亂。天祥還有二妾:一為顏靚妝顏儒人,一為黃璚英黃孺人。妻戴氏陣亡。“次夫人顏氏、黃氏,空坑敗,黃陷走興國寶石寨,投崖碎身而死。土人葬之,公為文哭之,立廟於其地。顏亦死於崖州,亦立廟於其地。子二、女四俱卒,”當時在世的只剩柳娘、環娘二女,年齡都是14歲。在獄中,文天祥的女兒柳娘、環娘及妻子歐陽夫人“哀哭勸公叛”。他對妻妾子女說:“汝非我妻妾子女也,果曰真我妻妾子女,寧肯叛我而從賊耶?”後又接到女兒柳孃的來信,得知妻子和兩個女兒皆留東宮,柳娘嫁與趙王,環娘嫁與岐王,皆服道冠敝衣,日誦道經。文天祥深知女兒的來信是元朝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團聚。然而,文天祥盡管心如刀割,卻不願因妻子和女兒而喪失氣節。天祥有三妹:懿孫、淑孫、順孫,他在寫給自己妹妹的信中,仍然堅定地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又作《得兒女訊息》詩道:“故國斜陽草自春,爭元作相總成塵。孔明已負金刀志,元亮猶憐典午身。骯髒到頭方是漢,娉婷更欲向何人?痴兒莫問今生計,還種來生未了因。”正所謂:“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此時國既破,家又如何能全?說甚麼骨肉團聚,這分明就是韃子在逼著文天祥變節投降啊!
“聽說,韃子至今無法勸降文丞相,已經派人到臨江路,令在那裡擔任總管兼府尹並授諫議大夫的文丞相的二弟文璧,來作最後的勸降;依在下看來,文丞相怕是······時日無多了!”張千載說到這裡,已是泣不成聲了!
鄭虎臣等也無不哽咽道:“可憐文丞相屢屢面對生的誘惑,卻能始終堅持自己的正義信念不動搖,勇於慷慨赴死。這正是咱們心目中有血有肉、頂天立地的真心英雄啊!咱們一定要捨命將他救出來!”
張千載聽了,止哭為笑道:“鄭大俠說的可是真的?”眼見鄭虎臣等一行紛紛點頭答應,張千載驀地擦幹眼淚,情不自禁地仰天禱告,哂笑道:“好人有好報,好人有好報。文丞相有救了,有救了!”接著,轉頭對鄭虎臣道:“還望鄭大俠趕快設法營救文丞相。有用得著在下處,盡管吩咐,在下萬死不辭!”
鄭虎臣和伍術對望一眼,會意地一點頭,鄭虎臣道:“張義士既有此心,就請繼續打探文丞相的訊息,及時通知我們。另外,盡快找個時機,領我們前去踩回點兒,也好相機行事!”
張千載道:“這些都使得,且待在下的訊息;另外,踩點兒的人不能太多,以防韃子察覺。”
鄭虎臣指著伍術道:“就我們倆去,如何?”
張千載道:“唔!在下到時計較一番,諒不礙事!”
“如此有勞了!”
“說哪裡話來?此事義不容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