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元朝之以少量人馬,而能一舉滅我大宋,除了大宋朝野上下本身的種種失誤外,當然也與其上下同心協力,以及首領智勇雙全密切相關。毋庸贅言伯顏的智取大宋,也別重提“南嶺寶藏”的陰謀武林,咱們如今且看元將完者都和高興會合後徵蠻的智計便知端的:
完者都嘗與高興密謀道:“孫子曰:‘凡用兵之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吾觀伯顏用兵,深得其法;吾今以大軍壓境,不費一刀一槍,便將黃華降服,也正是用了孫子的無上計謀。至於授他個徵蠻副元帥,與某二人同署又能如何?終究有名無實,還不是要乖乖地聽命於吾?且聽吾下一步的妙計······”
高興仔細地附耳聽了,當即稱善道:“元帥果然神機妙算,高興自愧不如!”
完者都笑道:“吾計雖妙,若非高元帥親自實施,怕是也難竟全功哩!”
隔不數日,完者都忽將黃華一應家口數十人“請”到親軍營帳內安置妥了,又善加優撫,賀其團圓。
酒宴中間,黃華對其此舉的用意心知肚明,內心實在是惶惶不安,卻又只得強裝笑臉道:“元帥對在下恩寵有加,在下感激不盡。倘有用得著在下之處,在下萬死不辭!”
完者都笑著望了高興一眼,道:“本帥一向樂於舉賢薦能,因才施用,最討厭人家平白無故地辱沒了人才!當然囉,對於某些不思進取者,那又另當別論!”
高興聞言插話道:“元帥就別敲邊鼓了吧,人家黃華老弟剛剛就說過‘倘有用得著在下之處,在下萬死不辭!’他又怎麼可能不思進取呢?”
黃華自然知道他二人這時一唱一和,必然別有用心,卻又無可奈何,只得再表忠心道:“黃某說話算話,絕不含糊!”
“好!黃華老弟真不愧是條好漢!”高興豎大拇指道。
完者都撚須微笑道:“黃華老弟果然是快人快語!既然如此,本帥自也不能含糊。實話對你說了吧:陳吊眼在漳州稱王至今,屢剿不滅,世祖雷霆震怒,本帥實在難以擔待······”
黃華聽了,大感為難道:“元帥是要讓在下手足相殘?”
完者都聽了,登時將那臉色一沉,佯怒道:“本帥怎地叫你手足相殘了?你別忘了:‘此一時、彼一時’也!那時你們稱兄道弟不假,可現如今,你已是咱大元的‘徵蠻副元帥’了!‘徵蠻’二字你懂不懂?你不征伐他們,難道征伐本帥不成?”說罷,把手中酒杯一甩,摔得粉碎,作勢欲走。
黃華聽了,大驚道:“在下豈敢?”
高興連忙喬作和事老,扯住完者都的衣襟道:“元帥何必動怒,瞧把黃華老弟嚇的!”又連忙呼喚下人,重新換過酒杯,斟上了酒。
完者都這才緩了臉色道:“說實話,本帥是因為看中你熟悉福建山區作戰特點的特長,才給你個建功升遷的大好機會,也好光耀門庭不是?你還道是本帥故意難為你麼?”
黃華心道:“這天殺的韃子,明明是拿我的家人為要挾,反倒處處說得如此冠冕堂皇,真的氣死我也!真是應了那句古話:‘在人屋簷下,怎敢不低頭!’唉!”
隔日,黃華卒為前驅,領著大隊元軍,前往大舉清剿漳州路高安寨陳吊眼的抗元起義軍。
黃華言傳身教,令元軍放棄先前慣用的進攻方法“直搗蠻窩”,改為“放火燒山,隨燒隨進”,因此接連攻破起義軍五個寨子,致令完者都和高興得以率領元軍直抵其壁。
陳吊眼的叔父陳桂龍、妹妹吊花等據守高安寨,居高臨下,奮勇抵抗。
完者都、高興和黃華各自領軍對其進行圍攻,怎奈義軍矢石如雨、傾瀉而下,元軍不斷強攻,雖然傷亡慘重,卻也不能傷及義軍一根毫毛。
高興其時親率手下攻打寨子西北面,他見眾人數攻無效,於是心生一計:命人多伐柴薪,攻寨者各舉一束以護頭臉身軀,俟進至山半,則棄薪而退,以此誘敵矢石之下。
如是者六日,高興並且親自出馬,鼓舞士氣,以致中弩矢五,猶不肯下;眾人見了,立時士氣大盛,無不鼓譟奮進。
至第七日,高興誘其矢石殆盡,乃燃薪焚其柵,攻破高安寨,斬義軍黃總管及其將士首級二萬餘。
陳桂龍、吊花等兵敗脫走。
陳吊眼見狀堪危,乃採納妹妹吊花的建議,主動放棄漳州城,退保詔安。
詔安,時稱南詔,位於福建南部沿海,閩粵交界處,毗鄰廣東饒平。這裡既通大海,又傍群山。退居此間,既能盤踞在崇山峻嶺,佔山為寇;一旦有事,又可馳騁汪洋,依海稱王。
他們針對元軍的淩厲進攻,也機制靈活地改變了防守戰術,一方面扼險自固,另一方面乘敵之虛,繞道出擊。
堅持到次年三月,陳吊眼等將義軍逐漸發展壯大,複聚眾十萬,連結五十八寨,規模龐大,堅持抵抗。
高興則領兵步步為營,與之決鬥不休;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徵戰,終於攻破其十五寨。陳吊眼只得走保甚是險要,易守難攻的饒平四百嶺、詔安點燈山一帶,繼續扼險自固,與敵抗衡。
饒平四百嶺,亦稱千壁嶺、四壁嶺,位於饒平新圩和漁村交界處,峰巒起伏,連綿數裡,因其山勢陡峭險峻、山形危如絕壁而得名。站在山下抬眼仰望,主峰如玉柱沖天,終年雲霧繚繞;山嶺上草木繁茂、寸尺無空;幾道山稜若隱若現,驚疑無路可上。好容易爬上山巔,環顧四周,只見山嶺北面有一片數畝開闊的坡地,那是陳吊眼領人新修的練兵校場;環繞山頂的一條寬約八米的土石大道,那是環山跑馬道。山坳裡還有一口甜水井“千人井”,其井深不見底,乃是駐守嶺上的三千義軍的飲用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