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奈何,唆都只得帶著身邊僅剩的百十名將士下到山麓,欲待離去。
不曾想,唆都等人又在這裡看見了陳吊眼!
——唆都剛下山來,陡然有種緊張的感覺:“咦!怎麼回事?”生存的本能讓唆都立刻警覺起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驀然,斜刺裡人影忽閃,一個人影疾速地遁入身旁不遠的一處岩石叢裡。
“是陳吊眼!”幾度爭戰,雙方一見難忘!
唆都毫不猶豫地沖上前去,卻見陳吊眼剛剛鑽入一個狹小的洞xue,消失不見。
唆都低頭便往裡鑽,身旁的將士齊聲諫道:“將軍,使不得!”
唆都渾如未覺,顧自往裡便鑽;心道:“聽說陳吊眼也是條鐵錚錚的漢子,該當不會暗箭傷人吧!”心念未已,已然鑽入洞裡,果未遇到偷襲。於是繼續往上攀去。只見那洞僅容一人側身而過,盤旋往上,只是不見出口。
唆都身後早有幾個膽大的將士尾隨而至,好在那洞甚深,足可容人;漸漸地,那百十名將士盡皆魚貫入洞,其中尚不覺擁擠。這時,唆都來到了洞內最窄處,只能趴著緩緩爬行,甚至得後仰通行。好在唆都已然摸索出穿行技巧,正手腳並用地奮力攀爬。就在此時,只聽身後傳來一陣驚呼聲,聲震耳鼓。唆都頓覺不妙,脫口怒罵道:“老子上當了!”隨即亡命地直往上竄。
好容易見到天光,洞口已赫然入目,唆都卻驚恐地發現:陳吊眼正操著家夥,另有一幫手下拎著水桶,虎視眈眈地怒目相向!陳吊花在旁,更是靨笑春桃地道:“唆都將軍,您真是藝高人膽大,竟敢闖入此‘龍喉’洞啊!只是,‘既已入龍喉,無水不遊龍’,本姑娘益發成全了唆都將軍如何?!”
唆都情知無路可退,只得狠狠地將牙一咬,恨聲道:“本帥死也不怕,還怕了你們麼?”
於是,冒著“龍喉”洞口傾瀉而下的“人工降雨”,唆都騰身盤旋而上,手中的蒙古寶刀彎月如鈎,旋轉如飛,不但護住了周身上下,而且將那“雨”水反激向外,幻化成鋼珠的一般,勁襲“龍喉”洞口的陳吊眼、陳吊花等義軍將士。
陳吊眼、陳吊花等義軍將士一時被那“雨”水反激得雙眼迷離,縱然不顧一切地揮舞著手中兵刃向著“龍喉”洞口猛烈砍壓,卻終究失了準頭、失了先機、失了威力;雖然終令唆都掛了彩,卻未能讓他丟了命,被他奪路而逃,沿著“龍喉”小道下山涉水,逃之夭夭了!
唆都既去,他的手下將士可就慘了:山下的洞口既被無數義軍以泥石填塞,山上的“龍喉”洞口又不斷地傾瀉著“人工降雨”,你道他們那裡還有活路?自然無可避免地成為一隻只死魚,肚子翻白嘍!
這一仗,陳吊眼採用妹妹陳吊花的妙計,得以全殲元軍。一時只聽九侯山間歡聲如雷,響徹雲霄。
可惜讓元軍統帥唆都負傷涉水,得以身免;所幸他因為如此慘烈的潰敗,被元廷革職!
【自注5】存疑——關於陳吊眼與陳吊王:
或為二人混為一談耳!
其論:
一)關於陳吊眼:
1)《辭海》(1999年版)、《中國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有專條載:
“陳吊眼(?——1282)元初福建漢族、畲族人民起義首領。即陳大舉,一作陳釣眼,漳州人。宋末元初,從叔父(一說是父)陳桂龍率眾起義,分據山寨。曾助宋將張世傑攻泉州,討伐降元的宋臣蒲壽庚。至元十七年(1280)元將完者都、高興率軍攻漳州高安砦,陳桂龍兵敗被殺(一說脫走,兩年後降元)。他率眾繼續抵抗,次年退到千壁嶺被高興誘執,十九年春在漳州就義。”
千壁嶺即“四壁嶺”。《潮州志·山川志·饒平縣》載:“四壁嶺,在縣城東南二一公裡,近漁村墟。西高五一九公尺,形勢險隘,路通詔安(測圖)。相傳為陳吊眼嘯聚處(周《府志》)。”
2)據《元史》卷一三一《完者都傳》:“漳州陳吊眼聚黨數萬,劫掠汀漳諸路,七年未平。”至元十七年元朝始調遣“完者都往討”。是陳吊眼於南宋度宗鹹淳九年(元至正十年,1273)率領農民起義,佔據閩南一方。隨著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失陷,元軍逐漸向南中國推進,益(趙昰)、衛(趙昺)二王蒙塵南奔,代替階級矛盾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陳吊眼領導的農民起義軍的鬥爭方向隨之轉為輔宋抗元。
二)關於陳吊王:
陳遂,因其曾僭號稱王,民間稱為“陳吊王”。其事始見順治吳《府志》第七卷《兵事部》。乾隆周《府志》卷三十八《徵撫》載得較清晰:“陳遂,一名陳吊眼,漳州劇盜也。至正十六年(1356)丙申據揭陽,分將築城。至洪武初始降,”饒氏總纂的《潮州志·大事志·元》載:“元順帝至正十六年,陳遂據揭陽,築城僭號。”注:“漳州劇盜陳遂,一名陳吊眼,據揭陽,分將築城,僭稱定王。”“宗頤按:潮陽唐《志》,元末陳遂據潮陽邑治。又潮安縣北有陳吊王寨。是當口陳遂為禍幾及三陽,不僅一揭陽也。”
陳遂僭號之日,正值“三陽兵亂”(165)之時。其時潮州社會兵荒馬亂,,在其僭號之前,有“至正十年(152)“達魯花赤答不歹禦海寇始砌揭陽內石城”。在其僭號之後,有至正十七年(1357)“達魯花赤熊按攤石花始築潮陽土城”;“十八年(1358)元將朵裡不花駐師揭陽,為金元祐所殺”;“二十一年(1361)羅良追殺西林賊於潮”;“二十五午(1365)冬陳友定克潮州”。元朝統治者窮於應付,陳遂乘機僭號,妄想割據一方,稱王稱霸。可惜春夢難久,“洪武元年(1368)春二月,潮州歸明。“明軍”由海道取廣東,舟師由閩入”,元左丞何真“遣使籍廣東郡縣奉表降。”面對南征的強大明軍,陳遂的霸圖化為泡影。
至於陳遂的結局,順治、康熙、乾隆《潮州府志》都說“至洪武初歸附”或“始降”。而雍正《揭陽縣志》則說“後敗,遁入黃岐山xue,今人指為陳吊嶺是也。”雍正《豐順縣志》則說“後敗,入揭邑黃岐山石xue,死。土人指為陳吊嶺,今吳六奇之母墳右側是其舊宅址。”
三)兩個陳吊跟,是不是同一個人?
周《府志》在“陳遂”條後注:“按《元史》,至元十九年四月,高興擊陳吊眼,斬之。距至正十六年已歷七十餘年,或又一陳吊眼也,闕疑。”註文抓住陳吊眼已就義,兩人相距又七十餘年這兩點有力證據,雖不敢肯定“或又一陳吊眼”,但疑得很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