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十回賢臣忠良難作為莽漢剛愎易失手
元朝在加緊進攻江西的同時,正一步步進逼廣西宋軍:
元平章政事阿裡海牙致書馬塈,許以為廣西大都督,塈不聽。阿裡海牙只得率軍南進,前鋒至嚴關。
馬墍深知嚴關為湘之咽喉,嚴關失守,靜江不保。遂立即組織所部及諸峒少數民族兵丁據守靜江;自率三千兵守嚴關,鑿馬坑,斷嶺道,阻元軍南下。
阿裡海牙見嚴關兩山壁立,中為通道,難以驟克,乃以偏師迂迴至平樂,溯灕江而上,過臨桂北進,與主力前後夾擊嚴關。
元軍入關後,於小溶江擊敗都統馬應麒。繼而馬墍兵敗嚴關,退保靜江。阿裡海牙遂率軍圍靜江。遣人以忽必烈所賜詔書抄本示馬墍,並書以天命、地利、人心勸降;馬墍再次斬使焚書,以示拒降。阿裡海牙怒而攻之。
靜江依水為固,馬墍守城三月,衣不解甲,前後百餘戰,力挫元軍;城中死傷甚眾,仍無降意。阿裡海牙久攻不克,乃築大堰,斷大陽、小溶二江以遏上流,別引一渠決東南埭以涸其湟。遣主力佯攻西門,以精兵攻其東門。部將史格以戰車攻城,因炮石蔽地無法靠近,乃伺隙率眾攀堞,蟻附而上,攻破外城,安撫李夢龍降元,馬墍率兵退守內城。元軍以優勢兵力又破內城。百姓縱火焚居室,多赴水死。馬墍率死士進行巷戰,後因手臂為刀所傷,戰不力,被俘,斷其首,猶握拳奮起,立諭時始僕。塈家世以忠勇為名將,至塈,死節最烈。總制、淮人黃文政一作賀文振)、總管張虎先戍蜀,軍潰,走靜江,塈邀與同守,城破,欲率殘兵突圍,兵敗被俘。文政大詬,不屈,斷其舌,以次劓、刖之,文政含胡吆咄,比死不絕聲。張虎被殺。邕守馬成旺及其子都統應麒以城降。塈部將婁鈐轄,猶以二百五十人守月城不下。阿裡海牙笑曰:“是何足攻!”圍之十餘日,婁從壁上呼曰:“吾屬饑,不能出降,茍賜之食,當聽命。”乃遺之牛數頭,米數斛,一部將開門取歸,複閉壁。北軍登高視之,兵皆分米,炊未熟,生臠牛,啖立盡。鳴角伐鼓,諸將以為出戰也,甲以待,婁乃令所部人擁一火砲然之,聲如雷霆,震城堞皆崩,煙氣漲天,外兵多驚死者。火熄,入視之,灰燼無遺矣。阿裡海牙下令屠城,悉坑其民。民得逃入西山者七百人,阿裡海牙許以不殺,招之使降,七百人皆自殺,無一降者。
靜江破後,阿裡海牙乃分兵降取廣南西路鬱林、潯、容、藤、梧等十五州。廣西提刑邛人鄧得遇,聞靜江破,朝服南望拜辭,書幅紙雲:“宋室忠臣,鄧氏孝子,不忍偷生,寧甘溺死。”遂投南流江而死。
文天祥親率大軍由梅州出兵,越過南嶺再次進攻江西。此時各地豪傑紛紛響應抗元,號令通於江淮。文天祥的妹夫之一彭震龍在永新起兵,收複縣城。文天祥的另一妹夫吉州龍泉人孫粟也在本鄉起兵。吉州人民一直在自發地起來抗元。泰和縣針工劉士昭曾經聯絡當地人民,企圖奪取縣城,被元兵捕獲。劉士昭血書“生為宋民,死為宋鬼,赤心報國,一死而已。”自殺殉國。南安軍巡檢李梓發起兵守城,元兵萬餘人猛攻不下,到文天祥進兵時,仍然在堅持據守。江西各地人民頑強不屈,堅持戰鬥,為文天祥進兵準備了條件。文天祥隨後進入會昌,大捷於雩都,開府於興國。
文天祥的初勝,鼓舞了江西抗元勢力。統兵數萬的江西安撫副使鄒洬至興國相會;撫州隱居家中的何時也聚兵入崇仁返正,以應同都督;文天祥的兩個妹夫孫粟、彭震龍也以龍泉、永新,至興國會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皆表示聽從節制。文天祥駐興國指揮軍事,因勢利導,分兵三路進攻:以督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瀯率兵數萬攻贛州;安撫副使鄒洬率贛州諸縣兵攻永豐、吉水;招撫副使黎貴達率吉州諸縣兵攻太和。一時之間,頗有複興的氣勢。
此役終於一舉成功,文天祥所部複贛州九縣,吉州八縣複其半,軍勢大振。
這日,文天祥率領部將來到吉州犒軍,不免來到“廬陵之醇儒”歐陽守道的陵墓前親自為祭,緬懷這位幼年喪父、自學成才、品行正直、學識淵博、為政清廉、致死貧寒的恩師;同時,更加緬懷“師公”江萬裡:
江萬裡曾任吉州知州多年,後官至丞相。嘗與理宗談論諸事得失,曾言:“君子只知有事非,不知有利害。”一生秉性耿直,剛正不阿,不畏權貴,屢貶屢複。
江萬裡一生雖以從政為主,卻熱心於辦教育,培養人才,始創白鷺洲書院;歐陽守道為其弟子,中進士後任過于都主簿、贛州司戶等職,隨後又被江萬裡聘為白鷺洲書院的山長(即院長)。文天祥二十歲時進白鷺洲書院學習,成為歐陽守道的得意門生。
文天祥一向敬佩、仰慕江萬裡的道德學問和風度氣概,贊頌他“文章若雷霆河漢,玉色金聲;言行質天地鬼神,丹心白發”,常比之為範仲淹、司馬光,“前有範文正,後有司馬公”,稱江萬裡“都範、馬之望於一身”。萬裡亦素知天祥氣節,把抗擊元軍、挽救危亡的重任寄託在這位後起之秀的身上:鹹淳九年,江萬裡以七十六歲的高齡,奉旨出任湖南安撫大使兼知潭州。此時,文天祥任湖南提刑。同年夏,天祥探望萬裡公。語及國事,萬裡公慨然道:“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文天祥感動不已,流涕再拜而去,賦詩《臨歧餞別》雲:
“聖恩優許力求回,把酒臨歧餞一杯。
臺閣是非遠已矣,乾坤俯仰愧何哉?
竟追範蠡歸湖去,不管胡兒放馬來。
強圉尚殷如孔棘,也應定策救危時。”
當年襄樊失守之後,江上警報一到,江萬裡便在所居江西饒州芝山住所的後園鑿了一口池子,池亭名曰“止水”。在迴天無力之下暗暗表示他以身許國的決心。
元軍攻破饒州城時,江萬裡仍“從容坐守以為民望”。直到敵兵入宅,他才起身離座,握著門生陳偉器的手與之訣別,淚流滿面,說:“大勢不可支,餘雖不在位,當與國共存亡!”言畢,偕左右親屬相繼投止水池自盡,一時“屍積如疊”。他的二弟江萬頃當時也在饒州,被捕後大義凜然,斥罵不止,竟遭肢解遇難。其大弟萬載及子孫由江西遷福建寧化石壁村繁衍發展,成為客家江姓的入閩始祖。
後來,張世傑一度收複饒州,得悉江萬裡悲壯赴難,奏報朝廷。朝野聞知,為之震動。恭帝輟朝誌哀,並詔贈太傅、益國公,後加贈太師,諡文忠。
且說文天祥威名遠播,寶慶的張虎、衡山趙瑤等,皆起義響應。
其時淮人張德興,與淮西野人原寨起兵抗元,蘄州人傅高舉兵響應。義軍用景炎年號,以司空山作為據點,克複了黃州、壽昌軍。一時間,大江南北諸城多乘勢響應,義軍聲勢大盛。
元行省參知政事賈居貞使湖北宣慰使鄭鼎領兵征討張德興,鼎言:“鄂之大姓皆與高通,請先除之以絕禍本。”居貞不可。鼎將行,留其所善部將曰:“聞吾還兵,汝即舉烽城樓,內外合發,當盡殺城中大姓”。鼎與德興兩軍戰於樊口,鄭鼎戰敗,溺死。義軍乘勝逼近陽邏堡,鄂州大震。賈居貞急忙調兵擊退攻陽邏堡的義軍,並誘使義軍各歸田裡加以瓦解。元軍趁機複壽昌、黃州。元淮西宣慰使昂吉兒等引兵攻陷司空山,張德興兵敗被殺。傅高逃脫,後亦被害。
汀州長汀人黃廣德亦舉兵反元,自刻都元帥印,稱天下都大元帥。又自立為天從廣德皇帝,下設銅將軍、鐵將軍。可惜起義很快被元軍鎮壓。
元世祖為進討文天祥,以塔出為右丞,麥術丁為左丞,李恆等為參知政事,於江西隆興設行中書省。
其時文天祥率軍複取汀州,兵出興國縣,連破諸邑,圍攻贛州尤急。不意呂武以環衛官將數千人出江西,以遇士大夫無禮,死於橫逆,一軍揮涕而葬之。武忠梗出天性,不避強禦,而好面折人過,多觸忌諱,故及於禍雲。文天祥聽說後,痛哭不已。不久杜滸來見,文天祥稍感慰懷。——益王即位,授杜滸司農卿、廣東提舉、招討副使、督府參謀。尋往溫、臺招集兵財。福安陷,與天祥相失,遂趨行朝。蘇劉義疑滸自來,欲殺之,陳宜中、張世傑不可,使人監護之,乃免。久之,這才奉命複入天祥幕。
李恆遣部將應援贛州。有人就給李恆出主意道:文天祥祖墳近在吉州,如若派兵,必能鏟平了。李恆正色拒絕道:“王師討不服耳,豈有發人墳墓之理!”隨即親率軍將偷襲興國,以鐵騎沖擊圍城的趙時賞、趙孟瀯軍,宋軍抵敵不住,霎時潰敗,趙孟瀯收殘兵退保雩都。接著,李恆又轉戰永豐、廬陵等縣,掃蕩宋軍,打得宋軍全線潰敗。最後,李恆乘勝親率精兵偷襲文天祥興國大營同都督府,文天祥不意李恆猝至,遣兵戰鐘步,不利;不得不倉皇北撤,敗退廬陵、河州,欲與聚兵數萬於永豐的鄒洬會合。不料鄒洬軍先已被元兵擊潰。文天祥走到廬陵,被李恆乘勝追擊,退至方石嶺,被元軍追及,幾乎被擒。文天祥部下的老將鞏信為掩護文天祥脫險,率一部兵數十人守住方石嶺的山口,擺疑陣,掩護文天祥撤退。恆疑有伏,斂兵不進。鞏信以短兵接戰,身中數箭,仍坐在大石上巍然不動;其手下兵中箭負傷,也依然倚岩石挺立。鞏信等全部犧牲後,元兵從山下望去,以為仍有兵士把守;加上彼處有石大如數間屋,自山頂落當路徑,元兵望而大驚,不敢輕進。稍卻,文天祥得以率部撤走。
次日,元兵又追擊文天祥部,文天祥退至空坑再次被元軍擊潰;“活捉文天祥”,此時成了元軍的最高目標。——這個讀書人,欲使亡宋複生;此人一日不滅,元人一日不得安寧!
文天祥空坑兵敗,軍士皆潰,歐陽夫人與二子佛生、環生、柳小娘、環小娘、顏孺人、黃孺人,皆為俘;幕僚、客將亦失散被俘。恆送天祥妻子、家屬於燕,二子死於道。
文天祥部下監軍、招討使趙時賞等以下二十餘人於撤退時被俘。時賞坐肩輿,追兵問謂誰,時賞曰“我姓文”,眾以為天祥,禽之而歸,天祥以此得以攜長子道生,與杜滸、鄒洬等由小路逸去。孫粟、彭震龍、張汴、劉欽死於亂兵,繆朝宗自縊死。吳文炳、林棟、劉洙皆被執歸隆興。時賞至隆興,奮罵不屈,僚屬有繫累至者,輒麾去,雲:“小小簽廳官耳,執此何為?”由是得脫者甚眾。臨刑,洙頗自辯,時賞叱曰:“死耳,何必然?”於是棟、文炳、蕭敬夫、蕭燾夫皆不免。文天祥部下二十萬人隨即卸甲歸降。
文天祥至此只得退到汀州、龍巖等地,收容殘部;奉老母再入蓮城,又經梅州轉到循州,一時散兵頗集,稍作整頓後即向廣東潮陽移師,途經長樂縣廉峰嶂,聞深林黃麖鳴而循聲沿石階進入南嶺,屯駐南嶺山中。
黎貴達潛謀降,執而殺之,遂藉此整肅軍隊。隨又由麗禾石關隘轉往海豐,到麗江浦,派遣弟文璧、文瑋率軍收複惠州,並以文璧知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