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回,鄭夫人雖然怕極,卻連一句怨言也沒有了;趕緊挽了幾個包袱,坐在廳堂發呆。
鄭虎臣見了,心中有愧,卻不知說什麼好;來回踱了幾轉,終於想妥了安慰之詞,正要說時,子孫輩都到了。鄭虎臣只得隱忍不說,趕緊安排大家往南進發;隨後叫來鄭毅,讓他殿後,自己則飛身上前,領路前行。
當這一大家子迤邐攀上就近的制高點——虎頭山巔、回首眺望時,只見夜色之中,遠處火把成行,正向他們的隱居處快速移動······
鄭虎臣為國為民除奸,致不得不隱身求安;欲投軍抗元複國,竟險些導致殺身之禍······訊息不脛而走,終於傳到文天祥耳中時,文天祥忍不住仰天長嘆道:“奸佞當道,忠良蒙冤;抗元複國,幾失前路。此誠所以亡宋難複之源也!”
元世祖忽必烈聞文天祥忠心不改,仍汲汲於複興亡宋,郡縣豪傑爭起兵應之;心甚敬佩,乃召宋降將問曰:“汝等何降之易耶?”對曰:“賈似道專國,每優禮文士而輕武臣,臣等久積不平,故望風送款。”忽必烈聽了,甚為鄙夷,不屑與語,遣中書省符郎董文忠語之曰:“似道實輕汝曹,特似道一人之過,汝主何負焉!正如汝言,則似道輕汝也固宜!”眾降將大慚而退。
元軍為追殲南宋殘部,於鄂州、臨安設尚書省,下設諸路宣慰司。命諸路將帥繼續南進。阿刺罕、董文炳及忙古歹、唆都以舟師出明州,塔出及呂師夔、李恆等以騎兵出江西,分道略閩、廣。
元世祖忽必烈此次放手任用屢立戰功的左副都元帥李恆,命他統率軍兵南下,全力清剿宋朝殘部。
李恆不久即率元兵自浙江南下,進入福建。阿刺罕率元兵首先攻破建寧府,執守臣趙崇釠;進而佔領邵武軍,知邵武軍趙時賞棄城去。南劍州都督張清配合文天祥準備收複建寧府,被元兵擊敗,南劍州失守;宋福建制置使、知南劍州王積翁棄南劍,走福安,遣人納款。至是,軍集城下,積翁為內應,遂與知府王剛中同降。
元軍以降將王世強為鄉導,破福安。王剛中既降,使徇興化軍,宋知軍事陳文龍斬之而縱其副使,持書責世強、剛中負國,遂發民兵固守。阿剌罕複遣使招之,文龍複斬之。有風其納款者,文龍曰:“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部將林華禦於境上,華反為鄉導,引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降。文龍被執,勸之降,不屈,左右淩挫之,文龍指其腹曰:“此皆節義文章也,何相逼耶!”卒不屈,乃械送臨安,文龍不食死。其母系福安尼寺,病甚,左右視之泣下,母曰:“吾與吾子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之。眾嘆曰:“有是母宜有是子!”為收葬之。
文天祥聞聽戰況不利,只得將都督府轉至汀州、蓮城等地,遣督謀趙時賞、諮議趙孟瀯將一軍趣贛以取寧都;參贊吳浚將一軍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等皆自江西以兵來會,聲勢大振。
至此元軍迅速逼近福州。此時趙宋還有正規軍十七萬,民兵三十萬,淮兵萬人,擁有的兵力遠比元軍為多,本來完全可以與之一較高下,可惜由於朝政由陳宜中、張世傑二人主持,陳宜中一直就是一個“色厲內荏”的膽小鬼,張世傑也“惟務遠遁”,不思拼搏,因此在福州立足未穩,就又開始了逃亡。
陳宜中、張世傑護送著端宗趙昰、衛王趙昺及楊太妃乘一艘海船逃亡,剛剛入海,就與元朝水軍相遇;幸而天氣陰沉,大霧彌漫,君臣才僥幸得以脫身。
元招討也的迷失會東省兵隨即長驅入閩,攻佔福安府,福州知府王剛中變節,開城投降。元軍主將阿剌罕隨即率軍進至瑞安,秀王趙與擇與敵逆戰。曾經批評朝廷“忠臣和義士雖多,卻缺乏一個真正的領袖人物。張樞密雖然忠勇無雙,只可惜似乎達不到那番境地”的後起之秀、秀王趙興榫之驍勇可謂是亡宋之華:
這位貴公子帶領著僅五百名兵力,面對著擁有數萬兵馬的阿剌罕,在高地之上沉著布陣,乘在馬上揮舞著長槍深入血戰,並且獨自擊敗阿剌罕之部將四人:
一個名為楚程之漢人將領,手持大刀立於秀王之前;於馬上交鋒二十餘回合之後,落居劣勢,驚慌之餘正欲旋轉馬首向後逃逸,卻被秀王之長槍趁勢由背後貫穿,頓時血流如注地跌落地面。紀意和郭雲二名元將見狀,同時由左右向秀王沖刺夾擊。秀玉僅僅一回合就將紀章由馬上推落,立刻轉而追擊郭雲。此時一位名為孫金之元將,從背後偷襲,以矛尖猛然刺向秀王。秀王以左手單手執槍應戰郭雲,右手則從腰間迅速拔出長劍,扭轉上半身疾向背後揮劍一斬。孫金頓時口噴鮮血、後仰倒地而亡;郭雲見了,嚇得臉色蒼白,急忙收槍逃逸。這時,或許是斬擊之力道太強的緣故,秀王之長劍竟然牢牢地卡在孫金身上拔不出來,秀王不得不棄劍繼續追擊逃逸之敵入。
由於秀王一人已將元軍先鋒部隊沖散打亂,因此阿剌罕下令全軍出動,將宋軍團團包圍,自己則持矛向秀王挑戰。
秀王之槍和阿剌罕之矛激烈交會。在交手互擊約莫三十回合之後,兩人之兵器在尖銳的聲響之下交纏著飛入空中。兩人竟毫不畏懼,繼續赤手空拳地扭打併雙雙從馬上跌落。在塵土中翻滾了五六圈之後,秀王翻身在上。秀王本欲立刻拔劍將對方刺死,豈料先前在擊斃孫金之時,劍鞘已空。他伸出左手想要撿起摔在地上之長槍,卻在此時被郭雲投射而至之長槍深深刺中背心,頓時一命嗚呼。阿剌罕推開秀王之身體,拔出自己的劍朝著強敵頸部一砍,溫熱的血雨剎時濺濕了阿剌罕的上半身。
“嗚呼,秀王以金枝玉葉皇族後裔之身,親臨血戰壓倒阿剌罕,斬其大將,謂之勇猛,謂之忠義,回者無不為其痛惜。”
此役失敗後,觀察使李世達死之。趙與擇及其弟與慮、子孟備、監軍趙由葛、察訪使林溫被執,皆死。
時參贊吳浚複聚兵於廣昌,取南豐、宜黃、寧都三縣。
李恆遣將破吳浚兵於南豐。世傑遣都統張文虎與浚合兵十萬,期必複建昌。恆複遣將敗之兜港。浚走從文天祥於瑞金,恆又破之,入汀關。宋文天祥欲據城拒戰,汀州守將黃去疾聞帝駕下海,擁郡兵有異心,天祥乃移軍漳州;恰值恆遣鎮撫孔遵追浚,並破趙孟瀯軍,遽取汀州,以黃去疾為守。時趙孟瀯等軍還,吳浚不至。未幾,浚與去疾俱降。
此時元帥府罷,元世祖授李恆昭勇大將軍、同知江西宣慰司事,加鎮國上將軍,遷福建宣慰使,改江西宣慰使。
至此,文天祥被迫屯兵連城朋口,又轉到龍巖,旋移屯漳州。吳浚既降,因至漳州說文天祥降,天祥責以大義,斬之,又往惠州。進攻江西之軍也相繼退出。不想於途忽然夜遇賊兵,文天祥正待揮師剿殺,只聽對方大叫停戰,並且聲調甚熟,令文天祥大感奇怪;親自問之,原來卻是呂武。天祥大喜。——天祥開府南劍,武以武功補官,遣之結約州縣起兵相應。道阻,複崎嶇數千裡而至,終於挺身患難,化賊為兵。
不久,文天祥率軍攻複南嶺下的梅州,斬殺跋扈大將二人,隨即整訓軍隊。至夏,又親率大軍由梅州出兵,再次向江西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