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再看江西戰場:元朝都元帥宋都帶、右副都元帥李恆等奉世祖之命率大兵下隆興府,以牽制援助臨安的宋軍,開府於江州安撫司;不久率大軍攻擊建昌縣,擒獲宋軍都統熊飛,進圍隆興府。江西路轉運使劉盤詐降於元。李恆身經百戰,豈能看不破其中奸計,當即密令部下做好準備。果然,劉盤率精兵突然來襲,李恆乘機聚殲來敵,劉盤以兵累戰不利,遂真心以城降。牛傅、危天順二將赴火死。初,瑞州先下,姚計議至隆興說降,劉盤拒之。乃引兵出戰,殺戮不少,凡累戰不利,不得已而以城降焉。大兵至撫州,時制置黃萬石開閫撫州,聞大兵至而遁。都統密侑迎敵就擒,不屈嚼舌,罵聲不絕而死。施至道以城降焉。建昌相繼而下,宋師戰於相關,敗績,去杭百裡。既破隆興府後,乃招降十一城。旋於團湖坪、龍馬坪擊敗宋軍抵抗。是年二月,破建昌軍、臨江軍。吉、袁、贛等州相繼降,江西平。
最後看兩淮之地:淮西夏貴已降,自不必說;只說淮東——
身為兩淮制置大使的李庭芝,本為淮西夏貴已降所恨,又為孤守淮東所苦。這時忽然接到趙宋流亡自福安府遣使送達的聖旨,遙授自己為右丞相,又以龍神四廂都指揮使、保康軍承宣使召姜才赴福州入衛;不由激起李庭芝和姜才久欲為國謀大事盡全力的滿腔愛國熱忱。先是,元將阿術“久攻維揚不下,乃請於帝,降詔赦庭芝焚詔、殺使之罪,令早歸款,庭芝不納。”此時受命返回朝廷,共圖抗元複宋之事,李庭芝和姜才自是欣然從命。
臨行前,李庭芝委託淮東制置副使、揚州留守朱煥堅守揚州,然後與姜才率兵七千“趣泰州”,欲取道通州泛海南下,向福州趕去。哪知“庭芝既行,煥即以城降”。於是阿術“分道追及庭芝,殺步卒千餘人。庭芝走入泰州,阿珠圍之,且驅其妻子至陴下招降”。姜才不從。阿術下令攻城,晝夜不輟,姜才屢戰大捷,大戰三日,一度統領步兵、騎兵共一萬五千人攻入灣頭堡。可惜當時姜才疽發於脅,不可掛甲,無法出戰,泰州裨將孫貴、胡惟孝、尹端甫、李遇春等隨即開啟泰州城北門叛變投敵,迎元軍入城。李庭芝聞聽此變,知道事已不可為,遂投蓮池自殺,但水淺不得死,後凡戰數合,大敗,被叛軍所執,押回揚州。
而姜才臥病在床,被都統曹國安所執,獻給了元軍。至揚州,阿術“責其不降,姜才曰:‘不降者我也!’憤罵不已。然阿術猶愛其材勇,未忍殺之。”甚至對他的忠貞之舉非常贊嘆,以高官厚祿誘勸姜才歸順元朝,姜才嚴詞拒絕:“姜某生來只為宋臣,寧為玉折蘭摧,不為瓦礫長存,絕不對元稱臣!”無奈朱煥擔心李庭芝與姜才降後於己不利,竟向元軍請求道:“揚州自用兵以來,屍骸遍野,都是李庭芝與姜才造成的,不殺他們更待何時?”於是宋都歹元帥斬李庭芝于軍前。姜才也引頸受刑,從容成仁。他們死的那天,揚州百姓聞之者莫不悲痛不已,涕泗交流。文天祥聞聽後,更是感傷不已,乃賦詩悼念,曰:
“空留玉帳衛,那免白頭翁。
死者長已矣,淮海生清風。”
元軍佔領揚州後,泰州、通州、滁州、高郵軍等州縣相繼投降,通州楊師亮死之,淮東盡為元軍佔領。揚州既破,元兵攻真州益急。宋都統司計議趙孟錦,乘霧襲其營,少頃,日出霧開,營中見孟錦兵少,鼓譟往逐,孟錦登舟失足,至墮水溺死,城遂破。安撫使苗再成亦死之。
至此,大宋淮東、淮西屬地徹底為元軍所攻佔。
至此,趙宋流亡乃詔命文天祥往任右丞相之職。適逢文天祥自鎮江亡歸,隨著張世傑手下部將率領的原駐紮在定海的一支水軍揚帆趕到。朝廷乃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組織抗元工作。
楊太後端坐於垂拱殿內,左右看著陳宜中、文天祥、王剛中、陳文龍、劉黻、張世傑、陸秀夫、蘇劉義等一幹文武大臣,不無憂慮地道:“眼看這天下大勢,如今咱這宋朝就只剩福建、廣東比較牢靠;聽說廣西早被元軍圍困著,怕也支援不了多久了。至於貴州、川蜀一帶,因為‘山高皇帝遠’,咱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那兒情況如何;如今趙家遭難,怕是更加管不了它們啦!眾位愛卿,你們倒是說說看,如何才能重振我趙宋雄風呀!”
只見陸秀夫出班奏道:“廣西方面:原知邕州宕昌馬墍,因撫禦邊陲有功,本擬以左武衛將軍徵入衛;而臨安已破,必然留在靜江,總屯戍諸軍,諒必廣西暫時無憂。貴州方面:播州自唐朝僖宗乾符三年為始,歷來為楊氏漢領土司領地;況且播州軍一直都是抗元主力,不到萬不得已,也是不會輕易降元的。至於川蜀一帶:那裡地大物博,又兼東、西而治,戰線綿長;更有渝州、合州易守難攻、互為掎角。況且又有四川制置副使、知渝州府張珏和合州安撫使王立兩員宿將在彼應戰,料來川蜀一帶亦非易與。
為今之計,咱們當以福建、廣東為駐足之地,順便經略江西,以為屏障;再伺機向西南挺進,深入廣西、貴州、川蜀一帶,以為百世基業。萬一不成,那時尚可退往海上······”
陳宜中不待陸秀夫說完,即出班奏道:“陸大人主意雖好,可惜‘遠水難解近渴’;兼且廣西、貴州與川蜀情況不明,如何能夠貿然前往?至於退往海上,那還得穩定了閩、廣之後,才能視情況再作定奪!”
文天祥道:“從海道恢複兩浙,招集兩浙舊臣及各地忠臣義士緊急勤王,或為複興捷徑?!”
陳宜中當即搖頭道:“甚麼捷徑,咱們好不容易來到這裡,難道還回去送命麼?況且說到勤王,謝太皇太後去年在元軍兵臨城下時,亦曾多次詔命勤王,可是結果如何?我是記憶猶新哪!難道你們不記得,當時幾乎無人奉詔的麼?”
楊太後見眾人爭執不休,幹脆做“和事老”道:“大家不要再爭了,咱們且派人去往廣西、貴州、川蜀一帶聯絡聯絡,再做決定如何?”
不久,派往廣西、貴州、川蜀一帶聯絡的人先後回來稟報各地訊息——
廣西方面:廣右經略司經略使馬墍與元將阿裡海牙各率所部,凡歷百餘戰,至今相持,未見高下。
陳宜中等一幹重臣聽了,無不稱善。
——原來,忽必烈聽說伯顏率軍兵臨臨安城下,乃命阿裡海牙增兵三萬共領軍七萬,進軍廣西,並詔諭廣西靜江府等大小官吏使之歸降。原知邕州宕昌馬墍,因撫禦邊陲有功,本擬以左武衛將軍徵入衛;而臨安已破,因留靜江,總屯戍諸軍,掌廣右經略司。阿裡海牙將進取廣西,馬塈發所部及諸峒兵守靜江,而自將三千人守嚴關。阿裡海牙率軍攻之,不克,乃以偏師入平樂,過臨桂,夾攻馬塈,馬塈退保臨江。阿裡海牙使人招降,馬塈發弩射之。攻三月,馬塈不解甲,前後百餘戰,城中死傷相藉,訖無降意。
阿裡海牙初定湖南,曾派總管俞全前往靜江招降,為其所殺。宋室降元,又遣湘山僧宋勉持謝太皇太後手詔諭降,又為其所殺。至此,兩軍相持,未見高下。
川蜀一帶:東川元軍自達州趨雲安軍,拔渠州禮義城,破開州,降達州,繼圍梁山軍、萬州,攻白帝城,不克。
西川元軍築壘包圍岷江重鎮嘉定淩雲城,守將昝萬壽兵敗,以嘉定所屬四城投降;繼而岷江、沱江及金沙江沿線山城,如敘州登高城、江安神臂城等,相繼向元軍投降,西川元軍因而兵臨渝州城下,但渝州城至今無恙。
陳宜中等一幹重臣聽了,畢竟鬆了口氣,道:“只要渝州、合州仍在,川蜀尚可自持!”
殊不知“事在人為”:此時元軍審時度勢,採用正確的戰略加緊進攻,川蜀已然岌岌可危矣!
——唐肅宗至德二年,始分劍南為東川、西川,各置節度使,從此東西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