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小猴子似乎對這些都不屑一顧,只是緊盯著那蛇不斷顫抖和攪動的蛇尾,明顯地流露出抑制不住的興奮貌。
這可急壞了尋丈之外伺機救援的一隻公猴,只見它抓耳撓腮,嘴裡“吱吱”叫個不停,似乎在召喚那兩個小猴子回去呢!
豈料那兩只小猴子竟充耳不聞,只顧著看那蛇呢!
那隻公猴氣急敗壞,隨“手”自地上抓起一塊石頭,呼地朝那蛇扔去——那石頭卻是黑色的,致令那蛇一見大怒,猛地掉轉身軀,朝那隻公猴緊緊追逼上去。
那隻公猴急忙掉頭便走,那蛇緊追不捨。只見那蛇頃刻間便已趕了上去,張開血盆大口,朝著公猴的脖頸處用力一口咬將下來。眼看著公猴性命堪憂,哪知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只見那隻公猴“託”地騰空斜竄,霎時避開那蛇的正面攻勢;轉而迅即來了個“回馬槍”,往回輕輕一撲,極為精準地落在那蛇的背後,張牙舞爪地對那蛇連抓帶咬。
那蛇頓時吃了大虧,只得暫停攻勢,扭頸盯著那公猴,伺機而動。那隻公猴似是胸有成竹,回眸連蹦帶跳地繞著那蛇旋圈不止,像在狂舞尋歡。那蛇哪肯甘休,直盯著那隻公猴不放,當然也就不免跟著那猴轉圈不止。一會兒功夫,那蛇終於發暈了,迷迷糊糊、木然不動。
“好功夫!”曹猛脫口贊道,喜形於色;鄭毅卻陡地聯想起師父前此硬闖京城侍衛的重重圍困,並相救自己二人的情景來:只覺得師父那時運用的“幻影迷蹤步法”,竟跟眼前那隻公猴的身法、步法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只那一下“託”地騰空斜竄和緊接著的那一下往回輕輕一撲,正是內家輕功提縱術的絕妙招式;而在其後的那一連串回眸連蹦帶跳地旋圈不止,雖然看來像在狂舞尋歡,卻又在在符合“幻影迷蹤步法”的始創原理:九宮八卦象數,而且更覺直觀實用!
這時,那隻公猴見狀,頓時止步,側對著那蛇看了又看,又本能地一陣抓耳撓腮後,突然怒目瞪著那蛇吱吱大叫,似是意在試探那蛇的防衛底線。只見那蛇明顯地有些反應遲鈍,那隻公猴這便不失時機地直沖過去,疾探右爪“嗖”地一把掐住蛇頸死不放脫,左爪跟著便也死死地掐住那蛇的身子,同時掀鼻露齒地朝那蛇的頸子直咬下去。
那蛇倒也並非易與,登時疾將長尾一撩,驀然密密層層地纏住那隻公猴的身軀,開始運氣緊勒其身;同時鼓起頸子死命掙紮,又咧開大嘴,露出森森的兩排利齒,並不忘伸縮著那條分叉的蛇信子,對著那隻公猴張口垂涎,看著真叫恐怖!
那隻公猴像是久經戰陣,見狀毫不慌亂,只是更加用力地扭轉那蛇的頸子,慢慢地、慢慢地終於將嘴顫抖地湊到那蛇的頸子上,然後用力地一口咬下去······
“哇,真的很精彩吔!”曹猛喝彩不止,轉頭卻見鄭毅目光呆滯,聽而不聞;於是拍拍他肩膀,笑說道:“兄長看入迷了麼?”
鄭毅方才如夢初醒,尷尬地一笑,道:“我覺得,倘能有那猴子的身手敏捷,倒是頗不簡單哩!”
曹猛聽了,大笑不止道:“兄長不是白日做夢吧,哈哈哈!”
“······‘八百裡武當’,又名‘太和山’,號稱‘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據傳純陽真人呂洞賓曾有詩贊道:
混沌初分有此巖,此巖高聳太和山。
面朝大頂峰千丈,背湧甘泉水一灣。
石縷狀成飛鳳勢,龕紋綰就碧螺鬟。
靈源仙澗三方繞,古檜蒼松四面環。
雨滴瓊珠敲石棧,風吹玉笛響松關。
角雞報曉東方曙,晚鶴歸來月半灣。
谷口仙禽常喚語,山巔神獸任躋攀。
個中自是乾坤別,就裡原來日月閑。
此是高真成道處,故留蹤跡在人間。
古來多少神仙侶,為愛名山去複還。
這裡高峰兀立、斷壁橫陳、林木繁茂、風景怡人,素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跡;又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異境;更有諸多道場縱橫錯落,宛似‘仙山瓊閣’。側耳聆聽,武當道樂‘戛玉撞金,鳴絲吹竹,飄飄雲端’;靜心修道,山水雲霧玄妙、空靈、神韻天成。直令人彷彿身入其境、俗念頓消;以致於玄武修道於此,道眾趨之若鶩······”武當山東麓,一位貌不驚人的薄嘴皮子道士,面對著眾多的慕名求訪者侃侃而談,頓時引來壓倒性的贊嘆聲和欣賞語。
曹猛和鄭毅一路風塵僕僕而來,至此也是乏意全無。
但見那道士隨即自身後的一隻大背囊中掏出一摞鎮宅之寶、護身符、八卦銅鈴、老子像、鎮宅龜蛇裱軸、本命金銀卡等道教用品出來叫賣。一時間,眾人紛紛解囊,很快將其搶購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