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上的大會得到了湖廣地方人士的廣泛好評,永曆棄國的噩耗在陳凱的慷慨陳詞中也迅速消弭,很多湖廣本地計程車紳甚至產生了往戰時內閣裡塞人的念頭,並且為此在私底下大肆串聯。結果,他們中的不少人才發現,與會者竟然很有一些湖廣天地會的人物,而陳凱恰恰就是天地會這個全國性質的抗清組織的總舵主。這樣一來,大夥兒不就知道該找誰了嗎!挆
天地會這一組織,陳凱創立多年,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廣東和江西這兩個省,發展至今幾乎每個縣都有分社。這與他常年在廣東任職,外加上當年曾遠赴江西面見當地抗清領袖江西總督揭重熙,得到了揭重熙的支援,並且拉了一票江西讀書人到潮州建立了最初的天地會組織有著極大地關係。
除了這兩個省以外,福建和浙江的情況也都不錯。前者是鄭氏集團的大本營,陳凱作為鄭氏集團二當家的地位擺在那裡,自不待提;而後者則更多的來自於陳凱與幾社之間的交往,透過幾社發展了大量原魯監國朝的文官加入天地會組織,而這些人利用他們在浙江本地的影響力也促進了當地天地會的發展。
等到了後來,陳凱在廣東設立諮議局,進一步拉攏地方勢力,天地會的發展更加迅猛了起來。廣東的諮議局現在已經是天地會的一言堂了,若非不合體制,他們甚至可以直接在諮議局的會場裡開天地會的會議!
江西雖然剛剛收復,但是看情況也差不到哪去。另外,郭之奇也早已預設了天地會向廣西發展的事實。福建那邊兒據說也在等陳凱那個約期三年的“諮議局實踐報告”,只等著陳凱宣佈諮議局對廣東的發展和抗清事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他們便立刻向鄭成功要求開設福建諮議局。而他們等待的那一天,也就是永曆十四年,換言之就是明年。
浙江那邊兒想來到了明年也差不太多。相較之下,湖廣則一直是個大問題,這個省份的天地會發展受到了長沙幕府非常大的影響,分社數目、覆蓋率和會員人數方面都少得可憐。而且,還呈現出了極大的南北差異——在長沙幕府影響力極大的湖廣南部府縣,天地會很難站穩腳跟,更別說是發展壯大了;但是在北部的府縣卻截然不同,甚至還有一些會員潛伏到了滿清的各級官府之中……
但是等陳凱再度啟程北上之際,卻得到了一份關於原本只有兩個會員的長沙府天地會分社近期有超過兩百個預備會員入會要求的申請報告。對此,陳凱一口老血沒吐出來。但是重新看向了橘子洲,他卻立刻下達了任命那兩個會員一個代理長沙府知府,而另一個則代理長沙府通判的命令,好好地推波助瀾一波。
湖廣天地會將如何填補在長沙幕府逃離後各府縣的勢力真空,陳凱現在完全顧不上,他要儘可能快的拿下武漢,將戰時內閣籌備會議開起來再說。挆
推翻帝制的第一槍,必須在武漢打響!
抵達長沙之初,陳凱就已經接到了王秀奇和林德忠的報告,二人的報告放在一起,便是清軍已經全面退守到了武漢地區。
說起來,武漢在這個時代還不是一座城市,就像是襄樊是由襄陽和樊城組成一般,武漢亦是由武昌府的府城和漢陽府的府城的並稱加簡稱而已。至於漢口,這時候還遠沒有發展起來,僅僅是個漢陽府下轄漢陽縣下轄的鎮子而已,所以並沒有武漢三鎮的說法。
在洪承疇的長沙幕府開始運作之後,湖廣總督衙門的主要工作就是協助轉運糧草,軍務,尤其是南部的軍務全部移交給了西南經略衙門直接管理,而不是先行送到武昌再轉去長沙。但是,他們更重要的工作,也是第一優先順序的工作,便是在湖廣西北部堵住夔東明軍沿長江、漢江東進的通路。
為此,胡全才在湖廣西北部嚴防死守,把住各處防禦要點不說,更是不斷地修築堡寨,唯恐被夔東明軍從哪個犄角旮旯裡鑽出來。另外,他還在大量拉攏本地士紳進入各級官府任職,確實讓夔東明軍喪失了不少來自於地方士紳的支援,但也導致了湖廣天地會得到了更好的滲透機會。
但是,武漢地區位於湖廣東北部的長江、漢江的交匯之處,清軍將兵力縮回到了此間,那豈不就是意味著他們乾脆放棄了對夔東明軍的堵截?
“林德忠已經與文督師取得了聯絡,夔東眾將將會與你我二人會獵於武漢。”挆
“韃子是怕被我們各個擊破。”
“是的,韃子在集中兵力。但這樣一來,我們能夠集中的兵力就更多了。”
“也更繁雜了。”
陳凱口中的夔東眾將也成夔東十三家,乃是駐紮於川東、鄂西的那些受南明王朝節制的反清武裝的統稱。
十三家一說,並非實際數字,主要指的是臨國公李來亨、皖國公劉體純、靖國公袁宗第、益國公郝永忠、荊國公王光興、寧國公王友進、興平侯黨守素、桐城侯馬騰雲、宜都侯塔天寶、涪侯譚文、仁壽侯譚詣、新津侯譚弘、岐侯賀珍、渭源侯李復榮等藩鎮,另外前前後後還有諸如胡明道、姚玉麟、呼九思、張顯、白蛟龍等不知道多少支人馬側身其間。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誠如李定國所言,這些人的成分非常複雜。其中李來亨、劉體純、袁宗第、郝永忠、黨守素、馬騰雲、塔天寶、李復榮這些都正兒八經的大順軍餘部;王友進是另一支已經逐漸星散的農民起義軍集合——搖黃十三家的首領之一;而萬縣三譚則不光是同族兄弟,更都是在四川混戰中倖存下來的少數舊川軍的一部分;另外還有賀珍,最初是明軍,後來降了闖軍,再後來又降了清軍,再再後來又在陝西舉兵反清;相較之下,王光興的履歷就稍微簡單了一些,但也只是稍微而已,其人最初是幹流寇的,在崇禎年間接收招安,後來一度降清,未幾便又反正,便一直幹到了今天。
這些人雖然並稱為夔東十三家,但內裡卻是矛盾重重。比如從前幹過流寇的王光興就曾在崇禎朝協守襄陽,屢立戰功。後來襄陽失守,他亦曾隨荊西道徐啟元多次死守鄖陽,以拒大順軍。那段時期他主要的對手,互相之間多有血債的便是大順軍負責湖廣方面軍務的大將右營制將軍綿侯袁宗第,也就是現在的大明靖國公袁宗第。挆
大順軍的軍制,級別最高的是權將軍,全軍只有劉宗敏、田見秀二人而已。下一層是制將軍,亦不過五人,袁宗第就是其中之一。而劉體純、郝永忠之流,此前都是袁宗第的部將。但是後來,袁宗第在大順軍敗亡的過程中本部兵馬損失過大,喪失了對右營諸部將的統轄,而劉體純則憑藉保住了手中的實力,反倒是後來居上。袁宗第心裡有沒有疙瘩,便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