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帝國再起 > 第十五章 順治十四年(二)

第十五章 順治十四年(二)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鰥夫十六年 大唐風后 盛唐之刺遍江湖 異星蠻人傳 大宋第一提刑官 烈陽皇朝 一起扛過槍 羅馬奴隸主 回到大明當崇禎 亂世逐流 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抗戰烽火之護國系統 建安賦 帶著診所去穿越 模擬人生,從朱厚照開始 輪迴大秦之魂 末流屠夫 怒方釵 帝國再起 太子之爭

過去的永曆十年,對於東南戰場明軍而言是攻守異勢的持續延伸,只是源於閩粵兩省的殘破而導致了這份勢頭並沒有永曆八年的大反攻那樣的進展迅猛罷了。想要繼續進攻,顯然還是在積蓄實力,而這段時間以來鄭成功和陳凱也都是在努力的做著這些。

於東南如斯,於西南明軍卻完全是另一番的光景。李定國赴安龍迎駕,隨後率部入滇,雲南在李定國的大軍,以及劉文秀、沐天波的內外配合之下迅速為李定國所部掌控。但是,原本控制雲貴兩省的秦王孫可望作為唯一的利益損失者自然是心有不甘,於是西南明軍便沿著兩省交界進入了對峙的狀態。

這期間,作為弱勢的一方,雲南的永曆朝廷對貴州的秦王府多有讓步,為秦王孫可望的親信加官進爵,送歸舊部,還幾度派人去貴陽說項,甚至就連孫可望的妻兒也都派人送了回去,而且還是已經進爵為晉王的李定國親自送出的城。

相忍為國的話說了多少次,委曲求全的事情也做了多少遍。只是,秦王府那邊卻仍舊是我行我素。如此,這兩派的西南明軍就始終互相牽制著,諸如反攻、進取之類相對積極,在東南已經逐漸成為主流的詞彙便『蕩』然全無了,完全將永曆六年的大反攻以來的勢頭給生生的斷送掉了。

“今皇上在滇,定國輔之,人心漸屬於彼。臣意請國主早正大號,封拜文武世爵,則人心自定矣。”

貴陽的秦王府內,針對雲南方面的討論從未有少過。此間,早前就為孫可望篡位積極謀劃的編修方於軒在大殿內侃侃而談,將如今的形勢詳細的分析了一番,尤其是指出了大義名分上對孫可望的不利。於他看來,如不盡快做出態度,以安軍心,那麼遲早貴州的文武們會被“皇帝”那兩個金燦燦的大字晃瞎了眼睛、『迷』了心竅。

又是一番的勸進,孫可望卻顯得有些猶豫。會議結束,留下了兵部尚書任僎和吏部尚書範鑛二人,才總算是將心中的想法傾吐出口。

“方編修太急了,孤並非無意稱帝,只是缺了禪讓的流程,總不能讓天下人心信服。”

歷來的改朝換代,總的來說,從體制外推翻的自然無需這等手段,但若是從體制內,也就是說奪取至尊位之人乃是前朝的高官顯貴,世受“皇恩”的,那便須得設受禪臺,讓前朝天子將皇位禪讓於其,以做到名正言順。早前的歷朝皆是如此,無非是有時省了受禪臺的手續,但是往往也要用其他的形勢代替。

這,便是在後世,亦是如此。以辛亥革命為例,在滿清必然出局的情況下,民族主義建國的南京方面是從體制外向內的推翻,清帝退位與否其實並不重要,只要能夠北伐成功就足夠了;袁世凱的北洋本是清廷的一部分,袁世凱更是身居高官要職,想要取而代之,無非是以軍隊堵住南京方面,防止其北伐成功,推翻滿清,同時借南京來壓迫清廷,『逼』迫其退位,他才能夠成為推翻滿清的英雄。而那一紙退位詔書,其中還特別指出了要袁世凱來組建『政府』,完全可以理解為是另一個形勢的禪讓。

放在當下,大西軍原本是體制外向體制發起衝擊的,起碼在張獻忠時期是這麼回事。但是,隨著形勢的變化,滿清成為了頭號大敵,大西軍集團轉而歸附明廷,舉起了大明的旗號,孫可望更是位尊秦王之顯赫。從理論上說,這時候孫可望再想改朝換代,確實是缺了一道禪讓的手續。

範鑛和任僎都是人精,哪裡不明白這個道理。除此之外,他們更加清楚孫可望對於禪位的執著也並不僅僅在於滿清在側,他需要繼承明王朝的正統地位,實在是東南的鄭氏集團膨脹得有些太過驚人了,哪怕是有這麼一道手續他們都不太可能懾服鄭成功和陳凱這對東南雙璧,但總好過沒有。

“國主,以微臣之見,禪讓確實還需要皇上出場,這是暫時做不到的。但是,以清君側、誅『亂』臣的名義代行皇權,先把加官進爵的事情做起來,總好過讓朝廷在雲南刁買人心要強。”

任僎如是說來,孫可望便不由得思量了起來。一邊琢磨著是否可行,一邊他又看向了範鑛,而後者亦是做出了肯定的回覆。

“不能再拖下去了,方編修是著急了,但是孤以為,他有一句話說得沒錯,那就是越拖下去就越對咱們秦王府不利。”

下定了決心,孫可望便開始為接下來的部署謀劃。商議了良久,直到深夜,二人才告辭而去,而孫可望則回到了他的“御書房”,本想要繼續將對麾下大將們的爵位名號進行考量,卻看到了一封從雲南送來的書信,才想起來其實在會議開始之前,他其實是還在看這封書信來著。

“永曆小兒,還有李定國、劉文秀這兩個叛徒,他們知道我已經騎虎難下了,還在這裡惺惺作態,實在可惡至極!”

抓起書信,只三兩下便將其撕成了一地的碎片。憤怒,是不可避免的。從本心上說,孫可望對明廷從來就沒有哪怕一絲一毫的忠誠,他在主觀上是有謀朝篡位的野心的,所以此前架空永曆朝廷,乃至是一次次的逾越,甚至是企圖行那禪讓之禮,其實都沒有什麼值得稀奇的。這,只是從他個人的立場來看,至於民族大義什麼的,反正他也稀罕那一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事情發展到了今天,越軌的事情做得多了,他便更是沒有機會在回頭了,因為一旦交出權柄,任誰也不會相信他能有個善果。更何況,權利這種東西,本就是有上癮『性』的,比之遮蔽的關鍵字、遮蔽的關鍵字絲毫不讓。

“都是一群沒腦子的蠢蛋,李定國是蠢蛋,劉文秀是蠢蛋,就連那些闖軍餘孽也都是些蠢蛋。他們就不想想,這天下本就是我們這些流寇攪『亂』的。現在是形勢比人強,朱家要靠著我們奪回天下,可一旦大明朝廷翻身了,咱們還能有個好,我這個孫字倒過來寫!”

從現實情況上說,李定國和劉文秀有救駕的滔天大功,雙雙晉封了親王的爵位,亦是託了孫可望的“福氣”,否則也不會有這樣的機會。便是那些大順軍出身的,比起孫可望也不是一個檔次的——大順軍餘部為明廷征戰多年,功勞和苦勞都從來不少。

至於甲申的事情,袁宗第之流沒有參與的不談,就算是進了北京城的,官職大多也不是最頂尖的。黑鍋嘛,自然可以讓闖王李自成、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以及權將軍劉宗敏、田見秀這樣死的死、降清的降清的傢伙們來背起來,尤其是有孫可望這樣的『亂』臣賊子作為背景板,他們就更顯出了忠貞不渝。

發洩過後,孫可望重新恢復了心情,便投入到了方才看到那封書信前仍舊打算去做的工作之中。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七十年代那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