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古改制?
陳凱到底說的是些什麼,此間越是說下去,在座的眾人反倒越是一頭霧水。
此間,郭之奇的那個族兄弟坐在第一排,這是他特別選了等到關鍵時刻與陳凱唱反調的好位置,可是現在的問題在於,陳凱講的東西他是完全聽不懂的,既然連聽都聽不懂,那就更別說是找到反駁的理由了。
於是乎,郭家的來人只得繼續坐在那裡,一如其他人那般將眼珠子瞪得碩大,想要將陳凱的思路儘快搞清楚了,如此方可找到下手的空隙。而此時,臺上的陳凱說出了那番話過後,看向臺下眾人的目光中卻是射出的唯有堅定的信念,再無其他。
“在座的諸君大多是讀過聖賢書的,即便沒有讀過聖賢書也當是聽過一些故事。”話說出口,陳凱抬起頭,將視線從人群移開,轉而凝視著淡藍的天空,彷彿是陷入了回憶一般。
“記得小的時候,家中長輩曾告訴本官,三代之時,君王賢明,言路無礙,官員清廉,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飢餓貧寒。即便是升斗小民也可以書怨華表,上達天聽,所以世間沒有冤獄,沒有不平之法……”
三代之治是儒家治國的理想狀態,就是所謂的天下大同。自漢武崇儒以來,儒家學說在這一千七百餘年中早已成為了華夏大地上最具統治力的學說,甚至被西方人稱之為是孔教,由此可見一斑。恰如陳凱所言的那般,在座的眾人中多有讀過聖賢書的,對於儒家學說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理解,就算是那些沒有讀過儒家經典的,在這個儒家主導思想的社會中生存,並且能夠成為地方上比較有能量的人物,自然是深諳這個儒家社會的生存法則的。
儒家思想,大體上如是看來。其政治主張,是為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德治仁政,回覆周禮,回覆井田,興滅國,繼絕世,完全回覆到周代的禮制社會去;其社會架構主張,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仁本,完全迴歸嚴格的禮制社會;其處世理念,則是忠恕中庸,文行忠信,完全迴歸禮制社會溫柔敦厚的人際關係;而其對社會階層分工的主張則可以總結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等等,完全的維護禮制社會的構成基礎;至於其教育主張,便是有教無類,六藝教人,始於詩書終於禮樂,迴歸以上古經典為歸宿的王化教育。
孔子的思想本就是一種對周朝禮制社會的全面復古,這在當時禮樂崩壞的現實下不可謂不是一種勇敢的努力,但是在那時終不能大行其道,亦是違背於當時的大環境。反倒是到了後世,憑著那些儒家學說的繼承人們的不斷改良,與他們生存的時代環境相契合,如此方能為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所接納和遵奉。
對於改革,儒家素來是講究一個言必稱三代。這其實從孔孟時就已經開始了,後世的儒家學說的改良者們也無不是如此。此間,陳凱直言復古改制,隨後便又把三代之治給亮了出來,這便直接進入到了儒家士人所熟悉的託古改制的模板。而唯一的問題,那就是陳凱到底想要藉助於三代之治來行何等目的,這才是其中的關鍵。
臺下,郭之奇的那個族弟的雙手已是越加的潮溼了起來。說來,他是並沒有想到陳凱會這麼快的把核心觀點展示出來,因為這些東西暴露的越早,越清晰,就越是容易被旁人駁斥。他相信,以著陳凱的智慧是決計不會不知道這些受邀人士當中會少了其人的潛在反對者。甚至不說這個,只說一個觀點的提出,有人受益,就一定有人吃虧,而吃虧者當然也不會心甘情願的成為陳凱的墊腳石。
如毒蛇般潛藏在人群之中,郭之奇的那個族弟緊盯著陳凱,就連呼吸都已經顧不上了。然而,當陳凱將後面的話說出口之後,他卻當即就是一個目瞪口呆,半晌沒冒出一句整話出來。
“於本官看來,三代之治的盛況在於君明、在於臣賢,但最重要的還是言路無礙,唯有尋常百姓亦可書怨華表,君主就不敢忽視臣民的意見、而那些貪官汙吏也不能繼續行欺上瞞下之故技。而皇明之舊制,以初入官場之卑官主言路,用的是他們的初出茅廬。可問題在於,官場有派系之別,更不乏有位高權重者收買、恐嚇言官以堵塞言路,如崇禎十六年周延儒假傳捷報,便是如此。”
“奈何,三代之時,華夏地狹民薄,三代聖王行案牘之勞半日即可瞭解民情,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施政。可是現如今,皇明幅員萬里,丁不下七千萬,饒是這些年韃子入關,人口損失巨大,但也絕非天子一人便可釐清天下事,甚至就連京師的事情都無法盡數瞭解。”
皇帝被大臣矇蔽,類似的事情可謂是不勝列舉。陳凱指出了舊制的弊端,又點出了三代之法不符合今時情狀的弊端,旋即便直接丟擲了他的主張:“言路閉塞,則君不知下情,民不知君意,上下不通,則君為奸佞矇蔽,民聚眾自保。是故,本官以為,當從民間選舉百姓信任之賢能,代為發聲,而民選之賢能不似舊有言官那般尚需權臣提攜、升遷,其地位盡受百姓感官影響,自當秉筆直言,不負百姓所託。”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洋洋灑灑,陳凱說了良多,歸根到底卻還是在於這代議二字上面。事實上,此間陳凱自己說出來的話他自己也並不能全然認同,比如民選賢能可確保言路暢通,這本身就是一個謬論——明朝計程車大夫在地方上欺上瞞下的事情做得一點兒也不比官員少。但是,此刻他不光是明明白白的說出了口來,其面上的深信不疑更是使得這會場是一片的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郭之奇的族弟目瞪口呆的看著陳凱,一如旁人。說起來,陳凱的主張並非沒有漏洞,甚至可以反駁的點實在不少。然而,此刻的他卻只是張著嘴巴,一雙眼睛盯著陳凱,彷彿是被剛才的那些言論和主張所驚呆了似的,可他自己卻很清楚他的大腦在此刻是何等的清晰,每一次的權衡都在將其中利弊想得分明,反倒是更加震驚於陳凱的這個漏洞百出的主張到底是何等的讓人無話可說!
此時此刻,陳凱站在臺上,自是注意不到郭之奇的那個族弟。從一開始登上點兵臺,他看到的只有他這一次邀請到的人士的成分——士紳、商賈以及地方豪強,這些人無不是在地方上有著或大或小影響力的人物,按照正常情況下,一旦代議制度出現,這些人也勢必將會成為那些代民發聲的“賢能”。利益,是陳凱清清楚楚的擺在他們面前的,只要點點頭,家族未來百年的興盛便可以直接奠定。
在座的眾人都很清楚,這事情若是能成,他們必然會是受益的一方。即便是不成,在法不責眾的慣例之下,他們所需要承擔的風險也是可以忽略不計的。真正需要承擔高額風險的唯有陳凱一人,是故當一些腦子活絡的想到此間後便立刻向陳凱問出了他們需要了解的交換條件。
“敢問陳撫軍,這代民發聲之法,該當如何行使?”
問的,是如何行使權力,實際上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開口的那個士紳所要問的到底是個什麼。對此,陳凱微微一笑,旋即便對便對那人直言道:“本官以為,制度是否有效,還當測試。所以本官打算在廣東先行組建省諮議局,由在座諸君選出一批賢良出來,作為諮議局的議員。議員的工作,就是代民發聲,同時為本官拾遺補缺。約期一年,若是制度切實有效,再建立府一級的諮議局……直至制度確保行之有效,再行上報天子。”
話,陳凱說得很清楚,其中也並沒有明明白白的指出陳凱在其中會得到什麼。但是,在場的無不是明眼人,這項制度陳凱決定要在廣東測試成效,然後再行擴充套件和上報,而上報的目的則更會是向其他府縣,乃至是中樞擴充套件,那麼作為提議者和倡導者,陳凱勢必將會站在一個主導的地位上。而他們,也只有在違背陳凱核心目的的原則下才能獲取真正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