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帝國再起 > 第五十八章 藏頭露尾(三)

第五十八章 藏頭露尾(三)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鰥夫十六年 大唐風后 盛唐之刺遍江湖 異星蠻人傳 大宋第一提刑官 烈陽皇朝 一起扛過槍 羅馬奴隸主 回到大明當崇禎 亂世逐流 從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抗戰烽火之護國系統 建安賦 帶著診所去穿越 模擬人生,從朱厚照開始 輪迴大秦之魂 末流屠夫 怒方釵 帝國再起 太子之爭

舟山群島位於浙東寧波府沿海,北上乃是錢塘江口和嘉興府、松江府,南下就是台州、溫州,這裡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一如長江口的崇明、閩粵交界的南澳,以及曾經被陳凱用來堵死珠江口的香港。

明軍水師實力強悍,不僅僅是鄭氏集團,無論是魯監國朝的浙江明軍,還是粵西的陳奇策、李常榮、周金湯、鄧耀之流,對比他們面對的敵手,陸上確有不及,但是到了海上卻還是擁有著不小的優勢,而這也是他們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得以生存的關鍵所在。

由於清軍入關之初的幾年裡明軍敗得實在太快了,於沿海的幾個省,如浙江、福建、廣東,清軍迅速的佔據了陸上府縣,明軍便自然而然的被趕下了海。鄭氏集團的重新崛起就是從一個小小的南澳島開始的,而魯監國朝的謝幕,亦是在舟山上演了最為悲愴一幕。

張名振、張煌言統領著水師南下,旗艦之上,定西侯的一雙大手按著船幫子,青筋外露,那一雙虎目卻死死的盯著南方。

相交多年,張煌言是最瞭解張名振的心思了的。此間側顏在目,無需看到正臉,他依舊可以辨別出其心中所念著的當還是儘快奪取舟山。

當年,大軍出征,魯監國原本是打算帶著世子榮哥一同登船,也為了讓世子能夠親眼見識一下戰爭,有助於成長。可是當時魯監國朝面臨的戰局很是緊迫,張名振便進諫以“臣母耄年,不敢輕去,恐寒將士心。主上督率六師,躬環甲冑,是為有辭,世子豈可遽去?將為民望耶?”

結果,北上、南下攔截的偏師皆勝,最該勝券在握的江浙第一水師名將蕩胡侯阮進卻意外身亡,舟山在死守了十日之後宣佈淪陷,包括魯監國、張名振在內的君臣家眷們不是義不辱身,就是被清軍擒獲,而這也直接導致了大軍在南下途中的分崩離析。

張名振的母親就死在了舟山,一直以來,張名振就渴盼著有一天能夠登上舟山尋找其母的屍身,為其安葬,盡那最後的孝道。只可惜,敵我力量對比如斯,始終也未能成行。如今,倒是有了機會,可是站在一旁的張煌言卻是滿心的憂慮,憂慮於張名振是否能夠與北上的福建明軍並肩作戰。

去年七月,兩次進入長江之後,糧草不濟,更有需要更大的力量的緣故,張名振趕赴福建向鄭成功求來了援軍。那一支援軍由忠靖伯陳輝統領,計有陸師一萬,水師五千,大軍浩浩蕩蕩的趕到崇明與張名振、張煌言匯合,結果因為雙方爭奪主帥一事,鬧得很不爽利,陳輝更是就此帶著大軍南下溫州,不再繼續與他們配合。

這期間,張煌言並非沒有在二人之間進行調和。其實,張煌言也很清楚,鄭成功之所以用他這個魯監國朝的兵部侍郎來作為張名振所部的監軍,一是因為張名振性子倔強,但卻能夠聽得進去他的話,二是他比較能夠顧全大局,比如陳輝北上為援一事早有計劃,張煌言便有贈詩與陳輝,詩中充滿了對於此戰必勝的信心,彼此的關係上都是能夠說得過去的。

張煌言的存在,於張名振與鄭氏集團其他部將之間便是起到了一個甘草的調和作用。結果,張名振與陳輝分道揚鑣不說,過了段時間,鄭成功又派了浙江籍武將,與張煌言關係甚好的程應璠前來協助張煌言調和張名振與陳輝之間的矛盾,最後程應璠也是白跑了一趟。

身在局中,他是最清楚這裡面的問題本也不僅僅是北上大軍的主帥權位之爭,更重要的還是舊日唐魯爭立的後遺症——張名振試圖保持軍隊的獨立性,以為魯監國朝最後的張本,而陳輝作為鄭成功的親信部將對此自然是難以容忍。

此間,侍立於船頭,張煌言實在不清楚張名振到了舟山,或者說是與北上的福建明軍見面後會如何反應。因為這一次,鄭成功以忠振伯洪旭為總督,節制北征諸軍;以陳六御為總制五軍戎政,總制六師;以中提督甘輝為陸師正總督,共計統領水陸大軍十二個鎮北上。不光是已經明確了洪旭的主帥和陳六御的監軍這兩個最為關鍵的差遣,更是在溫州匯合了陳輝的那支大軍。一旦再鬧出什麼不愉快出來,只怕就不會再如上一次的分道揚鑣那麼簡單的了。

“侯服,還當以大局為重啊。”

轉過頭,張名振感受著張煌言的那份語重心長,對視良久,終是一聲嘆息:“我明白,放心吧,蒼水。”

艦隊緩緩南向,至十月二十三時終抵達了闊別四年之久的舟山。山河萬年不變,潮漲潮落日夜往復,一切還是熟悉的山川地貌,只是曾經一度盤踞浙海,掀起浙江、福建兩省抗清高潮的魯監國朝已經不復存在了。拋開現在在福建,以及他們這些碩果僅存以外,其他的多是殉國於永曆四年和永曆五年清軍針對魯監國朝的有組織的攻伐之中。

舟山的港口已經被幾乎一眼望不到邊的桅杆森林所遮蔽,規模比起他們更勝良多。北上的艦隊已經先行抵達,張煌言親自乘了小船趕往岸上求見浙江戰場的主帥洪旭,聽守衛港口的軍官言及,說是十月二十的時候明軍抵達瀝港,二十二日大軍展開登陸,隨後與清軍激戰於西交嶺,大敗守軍,陣斬清軍舟山營中軍,旋即逼至城下。這時候,大軍已經將舟山城團團圍困,洪旭、陳輝、陳六御、甘輝等將已經在城下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如此甚好!”

明軍初戰即勝,張煌言亦是深感欣喜,連忙趕往城下拜會。那邊率先接到了訊息,派了人引張名振的艦隊進駐其他港口,隨後張名振更是統領部隊,在白日裡當著守軍的面兒大張旗鼓的趕到了城下,與洪旭匯合。一時間,舟山城外,已盡是明軍的火紅色,宛如燎原的烈火一般。或許在下一刻,就會將整個舟山城徹底淹沒。

“舟山城內有三千綠營,分三個營,副將叫做巴成功,是個騷韃子。不過這廝倒不是跟著韃子入關的,他以前是虜浙江提督田雄那廝的部將,永曆五年舟山之戰後被當時的浙閩總督陳錦任命為舟山副將,守衛此地已有四年之久。”

洪旭是主帥,陳六御是監軍,張名振和張煌言,乃至是陳輝都是前來匯合的聯軍。大帳之內,甘輝將他們蒐集到的舟山守軍的詳情娓娓道來,總體上還是很樂觀的,因為這一次的兵力是守軍的十倍開外,外加上龐大的艦隊橫垣於海峽,於巴成功而言可以說是絕計等不來援兵的。

自古都是外無必救之兵則內無必守之城,接下來無非就是怎麼完美的將這一戰做個了結,僅此而已。

“本帥以為,巴成功是一員能征善戰的騎將。若能招降,還是招降的好。”

洪旭定下了調子,眾將亦是很清楚,當前的鄭氏集團已經不僅僅侷限於沿海的島嶼,大軍控制了一個半省的廣大區域,陸師的比重越來越高,與清軍在陸上的交鋒也越來越頻繁。陸上交鋒不比海上,騎兵是最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到了平原地帶,騎兵的機動能力和戰場衝擊力就越加凸顯。

如今,無非是依仗了去年的摧枯拉朽,一口氣佔據了幾乎整個福建,尤其是那仙霞關的入手,對於明軍而言更是至關重要。鎖鑰之勢有了,才有了福建在今年的休養生息,可若是再想有所擴張,江西的平原、仙霞關外的金衢盆地,清軍的騎兵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著壓倒性的優勢。越是這般,就越是渴求善於訓練和使用騎兵的騎將。

歷史上,清廷與鄭氏集團二者之間的鬥爭中,互相最少不了的就是一個招降納叛。由於清廷的海上力量處於嚴重劣勢,對於善於海戰的明軍將帥頗為渴求,如施琅便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相反的,鄭氏集團海上力量冠絕中國海,但到了陸上就不好用了,所以鄭成功針對於那些善於使用騎兵的清軍將領素來都是另眼相看,比如之前的王起俸、姚國泰,皆是如此。

如今的鄭氏集團實力之強,已經大為超越了歷史最高水平。但是由於福建戰場和廣東戰場的過於順利,在人員吸納上其實受益不大。

當下,鄭氏集團最好的騎將無非是李建捷以及剛剛來投不久的馬寶。這二人都是李成棟的遺產,於今亦是在廣東效力,由於廣東戰場上同樣要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鄭成功也不敢將他們調到福建。而福建這邊,如王進、廉彪,乃至是鄭氏集團自家培養起來的騎將陳六御,論及水平比之前者都要顯得大有不及了,所以對於眼前這個蒙古騎將的渴求度可想而知。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