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五月,廣州收復也已經將近半年了。半年的時間,清軍沒有任何反攻的動作,明軍在廣州、肇慶、惠州等地亦是收復多處地方。旁的地方不說,只說是這廣東地面兒上,明軍控制越久,人心就越加安定,對於清軍反攻的擔憂也就越來越低。
廣州城,最近的幾個月裡,大批的百姓回到城中。他們都是原本就居住於廣州城的,此舉對他們而言便是真正的回家了,除了那些不可逆轉的,彷彿一切又回到了四年前,回到了清軍屠城之前。只是這四年的時間卻從不會被遺忘,無論是感動、悔恨、慶幸、失落,亦或是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一切的一切都將會銘記在心中。
城內的坊巷在漸漸的填充起來,隨著潮州、中左所那邊最後的一批百姓回到家中,南海、番禺兩縣的衙門開始給那些依舊空無一人的房舍、店鋪、宅院貼上封條。而那些所在的主人,其中的絕大多數估計也已經在當年的那場慘屠之中遇難了。
河南島上的甄別已經結束了,流落在外的百姓大多是回了城,剩下的本地的府縣衙門就可以解決,也用不著那麼勞師動眾。
甄別結束那天,本地的府縣衙門也點出了一個資料,並且交到了暫時負責廣州事務的金維新那裡,根據他們的計算,這幾個月裡回到城內的百姓大概是有十九萬餘人,其中十一萬是來自於潮州和中左所,一萬是來自於陳奇策的上下川島。而剩下的七萬來人,他們則都是在陳凱開城後從河南島自行逃生的,所以沒能登上南下香港的海船。
按照當時的估量,當夜裡逃出來的肯定不止是這些,大概還有個三萬到六萬人的餘量。這些人,有的或許還不知道陳凱的重返故土政策,有的或許是知道了,但卻一時間因為種種原因而不能成行,還有的大概是在這幾年裡已經離開了,永遠的離開了。
但是無論如何,當年逃出生天的絕大多數百姓都已經回到了那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很多更是重新做起了曾經的舊生計,更有些甚至還是跟著那時候的老東家做事情,好像從未改變過似的。
城內的百姓在最初的不適應過後便迅速的適應了過來,此間依舊是以商業、手工業以及服務業作為基礎,百姓們也多是日出而起,趕去各處的商鋪、工坊以及其他的酒肆、客棧之類的地方上工,到了下午,又各自返回家中,和家人一起享用著晚餐。唯獨是這城裡面的夜生活,由於依舊是李定國的大軍在控制著城池,以及百姓回返的事情剛剛告一段落,宵禁上面一時間還沒有來得及放開,使得很多工作的所在還是隻能呆板的“早九晚五”,什麼中班、夜班的很是少見。
玉華坊入口的一戶人家,他們家世代做著手工業工匠的營生的,素來都是在不遠的一處印書作坊裡上工,與東家相處了近三代人了,算得上是工坊裡的老資格了。
這處作坊,不光是印刷圖書,同時也做著造紙的活計,東家還算厚道,對於下人、工匠們也不怎麼剋扣工錢,就是平日裡幹活兒時盯得很嚴格,其中也不乏有為了書籍、紙張的質量的緣故。至於其他的,只要工錢給足了,大夥兒也不太在意這個。
勞作了一日,下值了,家裡的兩個男丁回到家中,媳婦和兒媳已經把飯食做好了,只等著他們回來就可以直接用飯。飯菜算不得豐盛,都是家常的小菜。今天是兒子的生日,也就是媳婦的母難日,兒媳婦專門去了趟城南碼頭那邊,買了條魚回來,免得被那些進城的魚販子再價格上騎一手,至此,一道聞著就覺著清香可口的清蒸魚便擺在了桌上。
菜上了桌,兒子向父親母親大人敬了酒,一家人便開始吃飯。哪知道,筷子剛剛要向那條清蒸魚下手,卻被老子直接打在了手上,疼得連忙縮了回去。
“臭小子,知道你母親為了生你受的苦,這魚的第一筷子當然要你母親先夾,輪得到你先下手?”
“當家的,不礙著。”
“慈母多敗兒。”埋怨了一句,一家之主便出言為這平日裡從未有過的規矩解釋道:“這可是去年在潮州時聽東家說的,與東家做生意的那吳家,那麼大的家業都能做得到的規矩,咱們雖說是小門小戶,但也要知道上進才行。學著點兒,總沒有錯處。”
話說過了,在兒媳婦羨慕的目光中,她的婆婆小小的夾了一塊兒,入了口,面上流露出的幸福顯然不只是味道的香甜那麼簡單。
說起來,她嫁到這家已經二十來年了,侍奉公婆、伺候丈夫、生兒育女,多年下來,含辛茹苦的養育了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如今三個閨女都嫁出去了,其中大女兒是嫁給了她孃家那坊裡的一戶人家,另外兩個女兒則都是在寄居潮州時許給了在路上照顧他們一家的明軍,日後怕是也很難再相見了。至於兩個兒子,長子已經娶了媳婦,而那小兒子則在當初逃出城時跑散了,便再也找不到了。而公公婆婆,當初是說什麼也不肯離開的,唯恐會客死他鄉,待他們回來了,也確定是真的沒有客死他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麼多年過來了,風風雨雨,雖說是少了很多人,但是眼下這一家四口卻還是和和美美的。兒媳婦的肚子裡也剛剛有了,或許用不了多久便可以看到下輩兒人了,此刻一家人坐在一起用著飯,沒有外人,也用不著理會什麼女人不能上桌的規矩,飯吃得份外的香甜,似乎那一切也就足夠了。
吃過了飯,兒媳婦開始收拾碗筷,兒子坐在那裡打著飽嗝,丈夫拿起了菸袋鍋子,噴雲吐霧,甚是愜意。倒是她,溫馨過後,卻有一絲憂慮浮現:“當家的,白天時聽四嬸子說,西寧王殿下近期會撤離廣州城,現在還在為是由那個督師接掌,還是將廣州交給陳撫軍撓頭呢。”
她口中的四嬸子其實並非是她婆家或是孃家的親戚,甚至不住在一個坊巷裡。當年寄居潮州時,那戶人家與他們家的地是臨近的,平日裡便是一個一同送飯的伴兒。這人,最是一個八卦,也不知道那婦人總有些旁人打聽不到的訊息到處傳播,有的是真的,有的則不一定。但是這話一旦聽在耳中,她的丈夫卻亦是免不了有了一絲擔憂。
“要說西寧王可是國朝名將,之前便殺了兩個韃子王爺,這回有陳撫軍襄助,又殺了兩個,怕是比國姓爺還要厲害幾分呢。他老人家坐鎮這廣州,韃子是肯定不敢再南下的,問題是那些大人物他們都有著各自的心思,人家要走,咱們也攔不住,就怕韃子再殺回來啊。”
“不是還有陳撫軍呢嗎?”
“陳撫軍的人品、能耐,咱們廣州人是沒有不服氣的。要是有陳撫軍管事,咱們這些百姓是肯定不會吃虧的。怕就怕,哎,就拍陳撫軍爭不過那督師,畢竟是差著品級了。等回來西寧王殿下走了,韃子南下了,那督師萬一又是個杜永和,苦的還不是咱們這些平頭老百姓嗎?”
說著,一口氣便嘆了出去,而此時,聽到了這話,他們兒子卻是顯得滿不在乎:“不行就找里正說說,讓里正帶著咱們去求見西寧王殿下,請殿下直接選了陳撫軍不就完了嗎?”
“呸!”話剛出口,那一家之主便一口粘痰吐了出去,抄著菸袋鍋子便直指而叱:“那些大人物的事情,輪得到咱們說話嗎?莫說是督師、巡撫了,就算是個仵作、班頭兒,也輪得到你出來瓜噪。出去了,莫要多嘴多舌,免得惹是生非。”
要說心向著誰,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這世上從來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老子如此,兒子也不敢多說些什麼,話題很快也就轉到了兒媳婦的肚子上面,一家人都是一口咬定會一舉得男的,反倒是那兒媳婦,剛剛刷完了碗筷,一回來就聽到這些,又是面紅耳赤,更也免不了對於萬一不能如願的擔心。
“沒事兒,生閨女也行。我娘當初就是先生了我大姐,而後才有了我,沒事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