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縣城乃是洪武年間進行過大規模擴建的,將舊城池西南方向的缽盂山和道家山囊括入城中,是故,如今呈現在陳凱眼前的這座東莞縣城是一座不規則的多邊形。
城池門開四座,北曰鎮海、南曰崇德、東曰和陽、西曰迎恩。從名字上看去,便與香山縣有了很大的不同——香山縣,素來官員到任皆是從南門進入的;而這東莞縣,卻素來是從西門。究其原因,還是在於省會廣州便在東莞之西。
陳凱親率的大軍自新安向北推進,很快抵近到了東莞縣城之下。雙方兵力差距不,但也並非有多麼巨大,所以陳凱乾脆也不徹底圍困城池,只是在縣城西南方向紮營,大軍抵近城下,清理城南的梅花樁,並且在城外明目張膽的挖掘地道。
為了挖掘地道,明軍在左近還修建了兩座包圍地道的營盤,呈掎角之勢。陳凱用兵穩健,倒也讓城內的清軍得不到什麼可趁之機,但是城外工事、地道大肆修建,再加上城南本就是有缽盂山和道家山一西一東拱衛著地道指向的南城牆,挖掘進度緩慢非常是其一。縣城之內,新城區與舊城區之間還有一條水道將城池一分為二,即便是進入到了巷戰階段,也絕不會似新會縣城那般輕易得手。
守軍是收到了尚可喜的嚴令的,死守城池。城池尚未圍死,再加上明軍的兵力優勢也遠不足以讓他們感到絕望,此間在嚴令之下,守軍計程車氣還算不錯,守禦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之中,只等著尚可喜口中的援軍抵達。
十月底,陳凱從新會出發,連下香山、新安二縣,但是在東莞卻被迫停住了高歌猛進的腳步。與此同時,陳凱的大軍離開,對李定國所部造成的影響也算不得巨大,在李定國的調遣之下,大軍先鋒渡過了倉步水,輕而易舉的奪取了高明縣城。
這是早有預料的,畢竟清軍水師幾乎已經可以忽略不計的今,位於西江以南的高明縣哪怕是有著倉步水作為屏障,可沒有足夠的船隻,也不過是孤懸在外罷了。沒有必要為此消耗有限的兵員,尤其是沒有必要讓藩兵蒙受更多的損失。
高明即下,李定國的一支偏師從新會縣城出發,北上直取順德。而他的本部兵馬則越過西江,謀求對三水的奪取。
人江南水網縱橫,實際上珠江三角洲作為沖積平原,整片區域亦是由一條又一條水道切割成了一塊兒一快兒的。這樣的地形之下,缺乏水師的一方就會出現機動能力大幅度下降的問題。
順德與廣州府城之間已不足百里,除了一條條水道以外,也沒有太多可以作為阻隔的地理遮蔽。但也正是由於清軍水師的問題,使得順德依舊難以得到廣州的有效支援,但是一如新會和東莞似的,順德的清軍也接到了死守的命令,等待那不知道尚在何處的八旗援軍。
順德的進攻,李定國決定兩廣總督連城璧和虎賁將軍王興統領水路兵馬負責攻取,而他的本部兵馬則北上三水,奪取這一更加重要的所在。
三水縣城位於河口一處,同時作為連通肇慶府城和廣州府城之間的必經之路。兩廣總督李率泰當然明白三水對於清軍的重要性,當即便帶著督標親赴三水縣城協防。
四年前,清軍圍攻廣州,三水這裡便有一位明廷的督師大學士坐鎮。現如今,明軍展開反攻,倒是清軍這邊也來了個兩廣總督的高官協防,正好是與當年倒了過來。唯獨不同的是,清軍進攻三水,是走陸路進逼;而明軍這邊,則是需要透過水路方可以抵近城下。
西江水道之上,一支明軍艦隊緩緩的溯流而上。座艦的大旗之上,一個大大的陳字迎風招展,竭盡全力的向兩岸的山色田野、士紳百姓們告知著主帥的身份。
座艦船頭,白髮的老將軍眺望著一路的山形水勢,所感,更多的還是似曾相識的熟悉,以及或是由於時日久了,記得不甚清楚了,或是因為物是人非而產生的些許陌生。但是,水文地理,早已瞭然於胸,多年來不敢或忘,為的就是今的反攻。
“四年前,本帥奉命受督師大學士何吾騶節制,駐紮三水為廣州掩護側翼。奈何,虜師來勢洶洶,饒是將士們拼死血戰,最終也無法阻止三水的淪陷。那時候,三水丟了,我也只能水流而下,到上川島去棲身,還是幸得陳撫軍的幫助,才能有今日之實力。”
話著,凌海將軍陳奇策轉頭望去,座艦之後,西江之上,大大的艦船一望無際,百舸爭流。這裡有他當年逃離三水時倖存的戰艦、有珠江水戰中的繳獲、有陳凱在香港分給他的船、也有攔截杜永和的繳獲和這四年來的新造。
“總算是殺回來了啊。”
陳奇策眺望視線所及,在遠處,西江有一處向東北方向的水道。看到了那裡,腦海中曾經的記憶浮現,當即便對傳令兵吩咐道:“命令艦隊,在前方轉道北江,然後順流而下,佔據大洲沙,炮擊新會縣城,掩護西寧王的大軍渡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命令下達,很快的,座艦上的旗手站在桅改望臺上揮舞著旗幟,後面的艦船注意到了座艦的指示,亦是迅速的做出了回應。
艦隊如陳奇策所言的那般轉道北江,迅速控制了無人守禦的大洲沙,炮擊河口的三水縣城的同時,那些較的艦船也開始為已經抵近到北江南岸的明軍先鋒提供船運支援。
上萬的明軍在李定國的中軍都督靳統武的率領下迅速的渡過了北溪,大搖大擺的抵近到了三水城下,在水師的配合下對三水縣城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而且,更多的明軍似乎也在從南面新會的方向向這裡集結,儼然已是一副要將三水囊括手中的架勢。
此間,既有本地的綠營,也有李率泰的督標,距離廣州亦是不遠,靳統武的勸降自然是無功而返。
眼見於此,靳統武便開始了按部就班的打造攻城器械、破壞城外的梅花樁,同時挖掘地道,做得與陳凱在東莞、王興在順德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攻城準備在緩緩的進行,過了數日之後,第一次的進攻發動,靳統武親抵前線,統領明軍採取蟻附攻城外加上坑道突襲的方式展開進攻。一如去年的肇慶和今年的新會似的,清軍對於這種戰術早有準備,依舊是城上嚴防死守,城內挖掘內溝,在承受了一定的傷亡後,也很快便擊退了明軍的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