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同期,海澄之戰中,清軍以上百門大炮轟擊外圍據點及海澄縣城,明軍則以預先埋設火藥,隨後引爆的方式還之以顏色,並且藉此取得了勝利。
海澄之戰的勝利,使得明軍最終保住了陸上的最後一個據點——海澄縣城。早前兩年的連戰連捷,總算是未有因為鳳巢山的慘敗徹底將收穫盡數吐出去,也為接下來的發展奠定了一些基礎。
陳凱看過書信,不由得嘆了口氣。鄭成功所部比歷史同期要更為強大,這一點不僅僅是在數量上,更是體現在了質量上。
奈何,清廷入關之初的幾年裡迅速的佔據了中國的大半,無論是大順軍、弘光朝、潞王監國、魯王監國,還是隆武帝、紹武帝,以及走了多次好運的永曆帝,都敗得實在太快了。現在憑這些邊邊沿沿的地區與清軍抗衡,國力的巨大差距使得明軍很難取得巨大的成效。如去歲大西軍反攻的場面,亦是積累多年的力量的總爆發,不可輕易見得的了。
雙方苦戰一月,最終是以明軍的勝利告終。清軍損兵頗為不小,據鄭成功的書信中描述,斬首應在四五千之數,戰輔兵的俘虜也突破了兩萬大關,這其中更有不下兩千是杭州駐防八旗的漢軍旗兵承擔的。至於那一百多門的火炮,於陳凱看來反倒是沒有那些漢軍旗的傷亡要來得更加重要。
但是,明軍在這場大戰中也同樣付出了不小的傷亡,接替戰前病故的右衝鎮總兵官陳朝之職的葉章在這一戰中陣亡,亦有多名戰將負傷,參戰的二十一個鎮都有著或輕或重的傷亡,勢必需要一段時間來重新恢復。
“反圍剿啊。”
嘆了一聲,陳凱便下意識的搖了搖頭。王江在座,未有聽清楚陳凱所言為何,連忙出言問及。陳凱也僅僅是回了一句無事,轉念又想起了另一件事情來。
“長叔,魯王殿下自去監國號的事情,你可知道?”
這事情發生在三月,陳凱已經出征瓊州府。鄭成功的書信是隨後送到瓊州府的,結果到了的時候他已經乘船前往香港,最後又跟了過去。
陳凱依稀記得,魯王自去監國號一事,似乎與鄭成功的逼迫有關。似乎還聽誰提起過,魯監國去監國號之後,鄭成功一度有想要把魯監國送交永曆朝廷的打算,甚至還一度付諸行動。但是最後好像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而未能達成,最後這位魯監國又重新回到了金門島上。
當然,金門島上的魯監國據說是日子不好過。飲食上,這位皇明親王因常使用番薯而被冠之以“番薯王”的綽號。更加令人震驚的是,據我大清的說法,魯監國朱以海是被鄭成功沉海而死的!
唐魯之爭的舊怨,從情理上分析,似乎也有幾分道理。但是,問題在於史料記載朱以海實在康熙元年的十一月去世的,而鄭成功則比他早半年就已經病故了,鄭成功死後殺人這是不符合科學邏輯的。除此之外,鄭成功背了三百年黑鍋之後,於公元1959年,金門島的農民採石時發現了魯監國的墓穴,考古人員根據墓碑的文字以及陪葬物分析,確定了墓主是為朱以海的身份,才總算是為鄭成功洗脫了冤屈。
魯監國的生存現狀,陳凱一點兒興趣也無。此刻因是王江曾為魯監國朝廷的官員,出言問及,也不過是隨口而為。哪知道,王江自陳知道此事,但是他也沒有見過魯監國的面兒,具體如何也不甚清楚。
“那年完勳去舟山行在,回來時倒是提過一些。不過,他在那裡呆的日子不久,便匆匆趕回大蘭山了。”
完勳,是當年在大蘭山與王江搭夥的那位直浙經略王翊的表字。此人在永曆五年就已經遇害,就是發生在清軍進攻舟山前夕。至於王翊覲見行在,那就是更早的事情了,如果陳凱沒估算錯的話,應該是魯監國佔據舟山之後的事情。
具體是什麼時候已經不重要了,魯監國的性格上,按照王江轉述王翊的話來,應該是個勇敢的君主。這一點上陳凱也是依稀有些印象的,比如魯監國朝初起時,魯監國親到錢塘江畔振奮士氣;比如舟山之戰時,魯監國隨軍出征,無不證明了其人有別於南明其他君主的勇氣。但是,魯監國朝的失敗也不僅僅在於時運上,魯監國其人也有著一個嚴重的性格弱點,那就是缺乏主見。
如時人張岱所言:“從來求賢若渴,納諫如流,是帝王美德。若我魯王,則反受此二者之病。魯王見一人,則倚為心膂;聞一言,則信若蓍龜,實意虛心,人人向用。乃其轉盼則又不然,見後人則前人棄若弁毛,聞後言則前言視為冰炭。及至後來,有多人而卒不得一人之用。”
張家是山陰頗為顯貴的書香門第,其父曾為魯王府長史司的右長史,是故當朱以海南下,張岱迎駕至家中。但是很快的,張岱便辭別而去,往嵊縣隱居。當時魯王系統的大帥方國安勒索張家以餉,張岱有此關係都不願意再去相求他眼中的這個無能之君,由此可見一斑。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事實上,不僅僅是魯王,張岱的那句話後面還有一段:“唐王粗知文墨,魯王薄曉琴書,楚王但知痛哭,永曆惟事奔逃;黃道周、瞿式耜輩欲效文文山之連立二王,誰知趙氏一塊肉,入手即臭腐糜爛。如此庸碌,欲與圖成,真萬萬不可得之數也。”
南明諸帝,各有各的短板,無論哪一個看上去都不似中興之主。所幸,陳凱也從沒有指望過哪位“明君”大發神威。此事一出,魯監國算是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哪怕,魯監國朝實際上還有著不小的潛在力量。
“對了,長叔,正好今日事情不多,可否與我講講當年浙東抗清的舊事?”
陳凱興致正濃,舊事難忘,拒絕也並不是王江的習慣,乾脆便與陳凱聊起了那些年發生在浙東的抗清軼事,尤其是關於他們曾經奮鬥過的大蘭山。
良久之後,陳凱對此也頗有了些瞭解。只是有些東西尚未想清楚了,不便與王江過早的談及,正準備就此作罷。只不過,王江此來卻是有事專程來求見陳凱的。
………………
潮州城的三陽門,因宋元時潮州轄地為海陽、潮陽和揭陽三縣得名。
這裡是潮州府城的南門,望向韓江水道的方向,便可以依稀看到遠處的水力工坊。在那裡,乃是陳凱關於工業化所埋下的種子,正在生根發芽。不過,無論是在潮州,還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如此也只是極少見的,更多的還是農業作為整個國家的基礎。
正午時分,一輛裝滿了糞便的糞車出了三陽門。糞車行駛的方向自不是那水力工坊,按照規定,潮州府城的糞便是要運到堆糞積硝場的,不過未免糞便數量過多,以及影響到城外農戶的肥料需求,所以每日堆糞積硝場那邊也不會盡數拿去積硝,總要留下一部分來出售,用來填補官府的僱工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