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面對駕前軍的猛烈攻勢,先是副將張鵬星領兵出戰為明軍炮火擊斃,隨後徐勇妄圖據城頑抗,結果在第二日,也就是十一月二十二為白文選以戰象為前驅突破東門,徐勇在混戰中被明軍亂刀砍死。
辰州大捷,明軍斬殺辰常總兵徐勇、副將張鵬星以及分守辰常道劉升祚、辰州知府王任杞等大批文武官員,幾乎全殲了辰常鎮標,收復了這座足以作為貴州門戶的堅城。
西南明軍本部兵馬在雲南休養生息多年,一旦將其釋放出來,靖州、桂林、敘州、辰州,其威力實在不容小覷。尤是保寧一敗,清軍也並不好受。當然,這裡面也不乏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戰法的改變,比如清軍的輕敵,比如單一戰場上的以眾凌寡,但是比起那些舊明軍,這些新從雲貴殺出的明軍顯然是鋒芒正銳,勢不可擋。
就在辰州大捷的同時,尼堪所部的八旗軍主力也已經逼近衡州府地界。八旗軍威名赫赫,不容小覷,明軍迅速放棄了早前收復的常德、長沙等府,退避至衡州、寶慶一線。
十一月十九,尼堪率大軍抵達長沙府南部的湘潭縣,原本駐紮於此的馬進忠所部按照東路軍主帥李定國的計劃撤往寶慶府地界。十一月二十一,尼堪起大軍自湘潭出發,並於次日抵達衡州府三十里處,在此遭遇了一支一千八百餘明軍組成的部隊,這支部隊對上八旗軍後稍加抵抗便連忙撤退。
尼堪是滿清親王的身份,擔任理政三王前也曾多次隨皇太極、多爾袞、多鐸、阿濟格、豪格等滿清初期之時的名將出徵,戰而勝之是最尋常的事情。明軍這般還稍加抵抗了一下子才倉皇逃竄,在他眼裡已經算得上是有大勇的強兵了,很是附和擊殺孔有德那奴才的標準。眼見於此,他便繼續率軍南下,甚至到了夜裡也沒有停歇,而是“兼程前進”,在天色未明時就抵達衡州府城左近,並且與李定國的部隊相遭遇。
這一次是明軍的主力部隊,西寧王李定國的大旗在夜色的火光中依稀可見,尼堪抖擻精神,統領八旗軍大呼鏖戰,結果同樣是稍加抵抗,那位逼死了孔有德的明軍大帥竟然帶頭潰退,完全不當八旗軍一戰之威。
“姓李的賊寇也不過如此嘛。”
李定國大軍潰逃,尼堪連忙發起追擊,一連追了二十餘里,待他好容易追上李定國的騎隊之際,一聲號炮響起,明軍從左近的埋伏點蜂擁殺出,竟在頃刻間就將他親率的前鋒部隊圍了個嚴嚴實實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中計了!”
這是尼堪腦海中響起的第一個念頭,也是最正確的念頭。從明軍放棄常德、長沙兩府,到衡州府外三十里的小戰即退,再到方才的主帥帶隊逃竄,一切的一切都是李定國在喚醒尼堪對明軍的不屑一顧。而這份不屑一顧的輕敵,也終將其投入到了明軍的包圍圈之中。
作為副帥的多羅貝勒屯齊還在統領著主力大軍匆匆趕來,很快就與明軍的打援部隊交上了火。另一邊,李定國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遭撈到了一網大魚,連忙收網,尼堪帶著那些八旗勁旅竭力廝殺,奈何寡不敵眾,很快就被明軍殺了個精光,就連這位親王殿下的腦袋也被李定國挑在了槍尖之上。
“萬勝!”
“萬勝!”
“萬勝!”
“……”
陣斬滿清理政三王之一的敬謹親王愛新覺羅尼堪,此誠遼事以來未有之殊勳。一時間,明軍歡聲雷動,竟響徹天際之間。
明軍歡呼雷動,哪怕只有尼堪帶著少量的騎兵進入了包圍圈,損傷數量對於這支八旗軍主力而言連九牛一毛都說不上,但是主帥身死,作為副帥的屯齊也不敢久留,連忙帶著部隊倉皇退往長沙。
歡呼聲中,李定國也很清楚當前的狀況,自知以著本部兵馬的規模是不能確保全勝的,因此並沒有乘勝追擊,只是尾隨而行,因為這不過是極小的包圍圈,在這個包圍圈的更外圍,更加廣泛的區域,他還留有了另外兩支用以堵截清軍歸路的部隊——分別由馮雙禮和馬進忠率領的東路軍的那兩支偏師。
然而,李定國很快就發現,馮雙禮和馬進忠的部隊並沒有按照原定計劃出現在預定的地點。這是約期不至,但是從長沙退往寶慶,再殺回來攔截,這麼大片的區域進行流動作戰,誤期也是在所難免的,李定國見此也只得帶著大軍返回衡州府城。
回到衡州府城,透過俘虜辨認,斬首的清軍軍官身份也都得到了識別。自和碩敬謹勤王尼堪以下,一等伯議政大臣瓜爾佳程尼,一等輕車都尉鄂克卓特、喀爾他喇,二等輕車都尉額色、伊馬圖、懇哲,三等輕車都尉瑪欣、莽儀祿,護軍統領都貝,護軍參領達爾布、肅丹,護軍校法克、果渾、彰庫善、韶瞻,前鋒校海住,驍騎校莫勒洪、音達胡齊,一等侍衛回色、喀喇,一等護衛沙布,三等護衛慕蘭,署參領劉國輔等。
輕車都尉是清廷的爵位,第六等,位於公侯伯子男之下,比如洪承疇和和珅,到死也就是個三等輕車都尉。
一戰打下來,兩個一等輕車都尉,三個二等輕車都尉,兩個三等輕車都尉,餘者則皆是三到六品的各級軍官和侍衛、護衛。類似的,桂林大捷時也曾有過,但那也都只是些漢軍旗。而這一次不光除了那劉國輔以外都是滿蒙八旗,更有尼堪和程尼這兩條大魚,尤其是尼堪,滿清親王被明軍斬殺的這還是開天闢地頭一回,哪怕未能實現對清軍的最終包圍,其造成的影響力也絕不是說著玩的。
李定國兩蹶名王,當即便在湖廣地區引起了極大的震動。如於弘光初立時得授戶部尚書卻沒有到任的崇禎朝工部侍郎周堪賡、永曆朝得授兵部尚書卻沒有就職的崇禎朝江西巡撫郭都賢、後來削髮為僧自號忍頭陀,其後代卻慘遭文字獄迫害的陶汝鼐之流的湖廣鄉紳也紛紛應召而來。至於前來投效計程車人、義士則更是不勝列舉。
又一次的如桂林大捷般的鼓舞著天下仁人義士的抗清鬥志,奈何這一次,未有如桂林大捷後席捲廣西全境般展開對湖廣的大掃蕩,隨著馮雙禮和馬進忠兩部的消失,孤軍鎮守于衡州府的李定國不得不在臘月裡放棄了這個府,南下退往永州地界。
這是源於清軍主力未失,僅僅死了一個主帥,如多羅貝勒屯齊在內的清軍高階軍官們依舊掌握著部隊,單憑著李定國所部是難以與之抗衡的。
衡州大捷後,李定國連忙對馮雙禮、馬進忠兩部的情況展開了調查,很快就查出了原來當時是馮雙禮率先撤出了預定的埋伏地點,而馬進忠在發現了馮雙禮的撤離後也選擇瞭如其一般的行徑。
若是按照李定國的計劃行事,清軍就算能夠突出重圍,也起碼要丟掉上萬的部隊,這對旗丁只有數萬的滿洲八旗而言幾乎可以說是打斷了脊樑骨式的慘敗。但是計劃未有成行,而他們二人的行徑更是在將李定國以及跟隨李定國的那數萬明軍盡數丟給了八旗軍。若非是李定國計劃周密,外加上運氣好殺了伏殺了尼堪的話,只怕即便是勝了,也將會是一場慘勝。
憤怒,是不可避免的,但很快李定國就發現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馮雙禮也不過是受人指使而已,而那個始作俑者不是旁人,正是他的義兄,如今大權在握的秦王孫可望!
喜歡帝國再起請大家收藏:()帝國再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