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軍作戰的李定國放棄了衡州府,退往永州府駐紮,將這個府拱手讓給了清軍。清軍起初也未敢輕動,待到確定了李定國真的撤走了之後,屯齊才帶著八旗軍接手了那些已無明軍守禦的城池。
值此時,清軍進抵衡州府,秦王府的駕前軍以及東路軍馮、馬二帥的偏師一起駐紮辰州、寶慶一線,李定國的本部兵馬則蜷縮在永州府。到了這個份上,永曆六年的大反攻正式宣告結束,明軍一開始大有席捲整個大西南的勢頭,但是在一個又一個的錯誤之下,最終也只落得了廣西的潯州、南寧、柳州三府,以及湖廣的寶慶、永州、辰州和靖州三府一州的地盤。
如今的明廷政局,秦王府架空了永曆朝廷,軍國大事皆出其內。孫可望主持戰略,李定國、劉文秀統兵為一方之全權,另有王尚禮、王自用、張先璧、白文選、馬進忠、馮雙禮等將為輔,其軍勢之強盛乃是永曆朝所未有過的。奈何即便如此,前後動用了不下二十萬大軍,這般聲勢之浩大的大反攻下來,最後收穫卻少之又少,卻也是讓人不由得為之嘆息的。
沅州,這裡如今已經被孫可望設定為一個包括靖州在內的黔興府的府治所在。這個府領一州九縣,並且從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切割出去,劃歸到貴州地界。由於清軍大軍壓境,孫可望的行營暫且就駐紮於此,也好抵近指揮辰州、寶慶一線的明軍。
“那陳凱雖為巡撫,但其人也不過是鄭賜姓的幕僚出身,十有八九還是會受制於人的。”
“這也未必,莫忘了陳凱可是那鄭鴻逵的女婿。當年鄭鴻逵在鄭家也是僅次於鄭芝龍的二號人物,迎唐藩入閩這麼大的事情,鄭鴻逵都是一個人決定下來的,鄭芝龍事先一無所知,事後勉強承認。算起來,如今陳凱和鄭賜姓分據粵東和閩南,已經有了些許苗頭了。”
“巡撫,在個國公面前的分量是低了點兒,但是連城璧那邊,估計不會能容忍得了廣東再出一個總督吧。”
“若是能對國主的大業有所裨益,輪得到他樂意不樂意的。”
“這倒是在理,不過,最好還是先看看那陳凱會如何做,會做到什麼份上再說。現在,還沒必要平白去得罪那鄭賜姓,也沒必要去算計那陳凱,誰知道日後會不會用得上的。”
“……”
行營的大堂內,孫可望以及麾下的一眾親信正在商議著事情。辰州、衡陽兩戰皆勝,湖廣戰場暫且得以平靜,早前派人去冊封鄭成功為國公以及晉升陳凱為巡撫的事情,總算是有了重新提起來的空隙。
這都是應有之義,鄭成功的國公爵位若非是被陳凱耽擱了,估計早早的就已經完成冊封了,也輪不到他們買好。而陳凱,雖說是一介白身而起,但是這些年做下的事情可是比幾百個進士及第加一起都要來得重要,論功績,就算是給個總督也不差著,一個巡撫反倒是顯得有些低配了。
這不過是午間的一些茶餘飯後罷了,說起來,粵東、閩南,距離他們也實在過於遙遠,暫且還不甚重要,真正的關鍵點還是在於這湖廣,在於那些丟了主帥卻依舊把長槍頂在了他們面前的八旗軍那裡。
“韃子沒了主帥,但實力猶存,據細作回報,說是韃子王爺原本的副將多羅貝勒屯齊接掌了帥印,現在正在衡州府那邊秣兵厲馬。”
“西寧王能殺了那個韃子王爺,純屬是託了國主的洪福。若是國主親自主持此戰,早已全殲虜師,辰州大捷就是明證,還用放棄衡州府?”
“正是如此,現在西寧王南撤了,正是大好時機。等到大軍休整完畢,咱們追隨國主再打出一場大捷來,給天下士民看看!”
“……”
幾個月前,李定國逼死孔有德,孫可望那邊還算不得太過忌諱,但是這一次,被殺的卻是個滿清親王,單單是一個“兩蹶名王”的威風赫赫就足以讓他感到到極大的威脅。
孫可望最近很忌諱這檔子事,但是不提也不行,一眾親信便乾脆吹捧了起來。理由也很簡單,比衡州大街還早一天的辰州大捷就是孫可望主持的,而且,明軍現在還牢牢的控制著辰州府,而非如李定國那般將衡州府拱手相讓。
馬屁拍得響亮,孫可望那邊的容色也少有緩和。韃子王爺,不過如斯,這樣的念頭漸漸的在孫可望的腦海中形成,但是對於李定國的忌憚卻一點兒也沒有因此而改變,反倒是更勝從前了。
“那是以後的事情,駕前軍經過了辰州一戰,還需時間休整方能再戰。但是在此之前,天下士民看到的都是李定國斬殺了一個韃子王爺,甚至就算是日後孤再殺一個韃子王爺,也絕沒有他的這一次來得震撼人心。”
提到這個李定國,孫可望便是撓頭不已。當年張獻忠身死,他、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這大西四大王子聯手殺了大西政權的左丞相汪兆齡和張獻忠之妻,確立了四將軍聯合主持大局的局面。
張獻忠還活著的時候,大西政權在四川,張獻忠自是皇帝,而孫可望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柱國、太師、監軍、節制文武,在張獻忠北上與大順軍爭奪川北期間,也曾為監國總領全域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奈何,確立了這樣的局面後,雖說還是打著大西軍的旗號不變,但是權柄一分為四,孫可望最多是地位稍高一些而已,卻也不能憑著張獻忠義子之首的身份接替張獻忠的地位。
恢復生殺予奪的大權,是孫可望最為渴求的。可無論是在四川,還是南下雲南之初,兵權平分,孫可望由於還要主持行政事務反倒是兵力最少的。
於是乎,先是在艾能奇戰死後,孫可望靠著拉攏接手了艾能奇兵權的馮雙禮,擁有了比其他兩個兄弟更為雄厚的軍事實力,隨後在第二年的演武場升旗事件中打壓了李定國,從而確立了他在這支雲南大西軍中的領導地位。
說起來,當年入滇,他們之間便有自立和擁明之爭,他之所以在演武場升旗事件中要拿李定國開刀而非是劉文秀,除了李定國性子耿直,不似劉文秀那般能屈能伸,說白了就是比較好算計外,更重要的便是他們曾經因為分歧而產生嫌隙。
但是,這樣的領導地位是不能服眾的,尤其是受到打壓的李定國。孫可望想要大權獨攬,正與謀求招安大西軍抗清的雲南按察副使分巡金滄道楊畏知一拍即合。
“將軍若能討得朝廷‘秦王’之封,既可威震西南,又能壓服李、劉兩王,何等威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