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試營業,安如見忙得頭暈眼花。沒辦法,他負責招人。高階職稱和高學歷醫生,是他重點涉獵的物件。這些人是醫院的核心骨幹,中流砥柱。
每一家醫院,拼到最後都是拼人才,醫院砸下重金,就是為要把高階人才吸引到醫院來工作。
安如見的手機從來不關機,半夜都有人打電話來諮詢,只要對方自報家門,他就能判斷出這個人在專業領域的地位。他早就將每個專業學科的專家人才摸透了,特別是本省本地的專家,醫院籌建這段時間,他都拜訪了。
不可否認,很多專家對民營醫院有成見,潛意識裡就認為民營醫院低人一等,是靠坑蒙拐騙起家的。大家有這種偏見實屬正常。鼓勵政策釋出之後,民營醫院發展勢頭很猛,行業不規範現象層出不窮。安如見分析,這是民營醫院發展中必須要走的一段路。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民營醫院將會由亂到治。
基於社會偏見,醫院的行業地位還沒有奠定,竣肅醫院開出的條件再優越,也很難吸引高層次人才。在公立醫院工作的專家,有很好的平臺,有些人打電話來只是問問,到最後都不了了之,沒有音訊。
別看廣告打得響,好幾個知名網站都張貼了“長期有效”的招聘啟事,應聘者還是不能滿足需要。直到“十一”醫院試營業,有一半多的科室沒招到合適的高層次人才,不敢單獨開科。安如見急也沒用,他總不能公然去公立醫院挖牆腳吧?
“高階人才的瓶頸要突破,關鍵在於科研平臺建設,”安如見向院長辦公會彙報人才招聘情況時,提出自己的看法,“跟我諮詢的專家,很看重科研條件。”
“安院長的意思,我們要投資上千萬,去建設實驗室?”何彤桂反問,“醫院現在剛剛起步,還沒有達到建設實驗室的標準。”
“我認真思考過,建設實驗室是引進人才的門檻,高階人才的待遇很重要,提供良好的科研平臺也同等重要。”安如見說道。
“省級分公司提供的啟動經費已經遠遠超出當初籌建醫院預算,如果再追加預算,需要上報集團公司批准。”何彤桂說,“我認為,從醫院管理和財務制度的角度,不宜馬上啟動實驗室建設。這不是辦醫院的必要條件。”
“我同意安如見副院長的意見,哪怕是集團公司追加投資,也要把實驗室建起來,如果沒有這一平臺,我們的吸引力就不夠。”肖珂彬副院長說。
“我也同意這個提議,沒當過醫生的人不懂實驗室的意義,我們跟集團公司講清道理,應該沒問題。”何記名副院長也傾向建設實驗室。
“我雖然不是學臨床醫療專業的,但學的是醫院管理,我們在管理實踐中,講究輕重緩急,”何記名的話引起了何彤桂的不適和反感,她說,“現在醫院剛剛試營業,一大堆問題亟待解決,實驗室並不是重中之重。不應該擠佔大量的經費建設一個並不緊急需要的實驗室。請蔣院長定奪。”
“醫學實驗室建設雖然不是辦醫院的必要條件,卻是現代醫院的重要標誌,也是吸引高階人才的先決條件,”蔣祿壽說,“我們考慮問題有輕重緩急,但要契合三甲醫院這個標準。我同意建設醫學實驗室。經費問題,由安如見副院長牽頭,財務部、科研教學部、醫務部參與,拿出可行性報告和具體建設方案。”
蔣祿壽的話一錘定音。平時,蔣祿壽一般都維護何彤桂在班子裡的威信,但是在關鍵問題上,蔣祿壽會堅持自己的原則。作為院長,他要穩穩地握住醫院方向盤,讓它在正確的軌道上穩步執行。
“今後,我們召開任何會議,大家發表意見的時候,應當就事論事,而不應該涉及其他,”蔣祿壽繼續說道,“大家在一個班子裡共事,是緣分,需要團結。”
蔣祿壽委婉地批評了何記名的發言。作為資深醫院管理專家,對醫院的運作非常熟悉。
蔣祿壽喝了一口水,視線輕飄飄掃過何記名,他低著頭,皺著眉頭,臉色黑青。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何況是一家這麼大規模的綜合醫院,”蔣祿壽說道,“當然,醫生佔主角地位,但是,醫院不僅僅要有醫生,還要有財務管理、後勤保障、行政管理,每個崗位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不能用學什麼專業的來衡量一個人的水平。”
蔣祿壽這番話雖然有護犢子的意思,也有防止班子出現裂痕的意思。他不希望醫院剛執行,班子就不團結,他這個班長不但臉上無光,也不好向許安欒交待。
當時,許安欒特意聯絡上他,希望他能出任竣肅醫院院長。蔣祿壽考慮了很久,自己面臨退休,雖然作為知名教授,可以退休不退崗,繼續留用,但他不想再幹下去了,要給年輕人騰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