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啟的皇子公主除了元後所出的太子,都有一小就寄養在朝臣家裡的習俗。
名義上,據說這樣是為了幫助皇子公主沾染煙火氣,不怕被龍氣壓了弱身,盡快覺醒血脈。
但實際上就是為了維持太子的正統地位,讓所有人明白,只有太子是太子,其他人在是太子的手足之前,先是如朝臣一樣的幫手。每個客居的皇子公主,自小就認清了自己的身份,斷了非分之想。哪怕是聞時頌這個太子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也沒有免俗。
這樣操作的結果,在作為嫡長子的孝賢太子還活著時,確實有奇效,孝賢太子的太子之位穩固的不可思議,沒有任何人起過逆反之心。
但問題是,孝賢太子死了啊。
所有皇子公主回到了同一起跑線,這也是如今奪嫡的暗流不斷湧動的原因,在其他公主皇子看來,你聞時頌與我又有什麼區別?大家從小都是外人。
並且,寄養在朝臣家中的這一弊端,在這個時候反倒是成了皇子公主們的幫手。
他們寄養的朝臣,天然就是他們的羽翼與勢力。
好比聞時頌,他從小就寄養在太子太傅家,如今對方一家就在盡心盡力的幫他鞏固大位。
最後,東宮的眾人齊齊開口:“還望殿下早做決斷。”
聞時頌到底有沒有把這些人的話聽進心裡不好說,但他那種明明在等待,卻非要假裝無事發生的情緒,倒是表現的挺明顯的。
至少在大太監洪梁看來挺明顯的。
他在讓宮人進來上菜時,都不用聞時頌開口問太子妃還沒回宮嗎?就已經先一步想太子之所想的開了口:“太子妃殿下還在沈家呢,據說他讓人叫了春華和秋實出去,說是吃完午膳後,打算再去一趟東市辦點事,然後再回來。”
“哦。”聞時頌心想著,我又沒有問,他愛回來不回來,幹嘛和我說這些?真是莫名其妙。就像今天的這些菜,都是什麼玩意,花裡胡哨的,能好吃?“你……”
“奴婢已經讓人安排好車駕,和太子妃殿下商量了回來的時辰,一到點就去東市接他,下午之前準能回來。”
聞時頌還是什麼話都沒說話,只是夾菜的筷子倒是輕快了不少,雖然今天的菜色乍一看有些花哨,但吃起來還是挺不錯的。
洪梁見太子有陰轉晴,立刻又多嘴請示了一句:“需要奴婢去打聽打聽,太子妃殿下要做什麼嗎?”
“我很閑?”聞時頌嗤笑,他才不關心沈裡。反正……他也能猜得到,無非就是昨天心野了沒玩夠,想今天繼續玩回本唄,不然他還能幹什麼?
事實上,沈裡能幹的還挺多的。
這也是昨天晚上和聞時頌商量如何給小貓鹽的時候,聞時頌帶給他的靈感啟發,二百斤鹽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很多,甚至有可能需要吃一生才能吃完。
但如果是對於一群人來說呢?
沈裡習慣了現代獨生子女、一家也就三口人的格局,連親戚都少的可憐,也認不全,也就導致了他對此有很大的盲區,他總覺得哪怕是以家庭為單位,也很難消化掉兩百斤鹽。
但實際上,只需要一個上下五十口的小型家族,一年兩百斤鹽都未必能打住。
好比沈家,看上去只有沈老爺子、沈卻金等人,可如果加上伺候他們的人呢?
這也是沈裡找姑母真正要請教的問題,咱們家到底有幾口人啊?
沈卻金一臉“就這?”的不可思議,總覺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但還是實話實說:“如果加上各地莊子,我鋪子上的人,還有你、祖父、青起、大哥的職田和永業田上的人,至少百口吧,怎麼了?”
沈裡的眼睛“唰”的一下就亮了,還怎麼了?當然是不用發愁鹽的問題了啊,甚至連糖都能一併解決。
他準備像個放完寒暑假正準備歸校的大學生,直接把他家搬空。
作者有話要說:
瞎扯淡小劇場:
沈老爺子晚上吃飯,咂咂嘴,懷疑自己味覺失靈了,好半天才道:今天的菜……有些許寡淡啊,是為了健康開始少鹽了嗎?
廚娘:_(:3)∠)_何止少鹽啊,家裡連糖都沒了。
齋郎、挽郎都是從魏晉到唐代獨有的特色存在,唐朝以後就沒有了,因為變成……直接蒙蔭子孫了。以及,文裡有齋娘,是根據血脈力量為上進行的合理演化,實際歷史上是沒有的,只有齋郎。
ps:最後還是寫了一萬字,整整一萬字啊,救命,感覺整個人都被榨幹了,腦子是再也動不了一點了,嗚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