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起她那日在金鑾殿上說的話,字字鏗鏘言猶在耳,可她入朝為官真的只是為了光耀門楣那麼簡單嗎?
他分明覺得她眼睛裡有野心,她腹中的韜略也註定了,她不會只做到六品翰林官這個位置。
誠然,他可以肯定她對皇上必定是真心的,對朝廷對大順也必定是忠心耿耿的。可她對當年奉命滅了沈家滿門的柳儒意呢?
必然是有恨意的。
“不好,老狐貍這回,怕是有危險了!”周勃心道不好,匆匆下了城樓。
揚州。
小橋流水貫穿了揚州城裡的每一條小巷,白牆黑瓦溫婉而明靜。橋上有撐著紙傘吳儂軟語的姑娘,身段兒窈窕美麗。橋下有淙淙的流水,碧綠而清澈。
李勖與顧蘭亭一行,乘烏篷船翩然過橋亭,聽得岸上有一戲臺子正抬鑼開唱。
梁:“一路上觀不盡山川美景,渾忘卻行程苦倒也怡情。”
祝:“既相逢便有緣同窗誼定,說什麼有勞我伴你同行!”
梁:“這公子態謙和令人起敬,但願得相處久結做良朋。”
祝:“梁仁兄救傷鴿心存惻隱,此小事足見他仁愛之心……”
臺上唱的是一出《梁祝》,烏篷船走的極慢,李勖與顧蘭亭也有幸,站在船頭,飽了一回耳福。
唱腔咿呀,水袖婉轉,臺上的人兩情依依,臺下槳聲悠悠裡人群聚集,不知是為人,還是為戲唏噓。
“還好你我非梁祝,化蝶才能相見。”顧蘭亭看著李勖認真聆聽的側臉,心裡低低嘆了一句。
“不知我大順,何時會有男女同校而學呢?”她問。
“男女同校,在各世傢俬學中確有流行,只是要放到國學之中,前景還尚未可知啊。不過,楊太傅以前倒也提過這個建議。只是,母後她沒答應。”
“前朝大儒袁採曾在《袁氏世範》中有言:男女本應平等對,我想,為學亦當如此。”
“可千年沿革下來的觀念,又豈能一朝一夕就改變。”可知僅僅只是護住你這個翰林官的烏紗帽,滿朝文武已是不滿了,紛紛上疏言女子不得入仕,有辱斯文。
“我相信來日方長,總會改變的。”實際上,顧蘭亭贖回了沈園,已經在沈園內初步實行男女同校了。只不過,男女還是不同班。
此次回江南,她必要回紹興老家看看。
李勖一行人下了船到客棧吃飯、歇息過後,李勖便帶著顧蘭亭往貢院而去。
貢院坐落在南大街最中間的位置,是一座寬闊的三進院落。大門五楹對開,上面高懸著三塊匾額,東首那塊匾額上寫著“明經取士”,中間則高懸著“天開文運”,西面則是“為國求賢”。
小安子一勒馬韁,將馬車停在了離貢院不遠的對面街上,“爺,到貢院了。”
一行人站在對街遠遠望著。
只見青磚灰瓦的連片屋苑,門口把守著兩排面無表情的侍衛,叫人望而生畏。大門半敞著,門檻內擋著一塊屏門影壁,倒是院裡有一棵參天古槐長勢甚好。轉眼已入寒涼之季,枝杈上的樹葉都掉光了,粗壯的枝幹一直伸向天際。
顧蘭亭遠遠望見那棵參天古槐,不禁多看了兩眼。她知道那槐樹象徵著考生的文運,是棵吉祥樹。京城的貢院裡和紹興府的貢院裡都有一棵,路過的考生們都要競相膜拜,以期榮登龍門。
眼下,時近九月,秋闈剛過。有人金榜題名,有人名落孫山。那些飽讀詩書、滿腹經綸的書生,有些還留在貢院裡,有些已經赴京準備參加會試了。
李勖一行人剛在對街的茶攤上坐下,茶還沒送到嘴裡,就聽得東邊兒忽然傳來一陣喧鬧聲。順著聲音的源頭看去,赫然瞧見來了一群抬著泥塑財神爺的書生,敲鑼打鼓地往貢院方向走,一邊走一邊嘴裡面念念有詞:“朝廷取士只為錢,貪官見錢就開眼。從此寒窗不苦讀,一心攢錢買功名。”
等唱著走到貢院門前,其中一個書生扯著脖子高喊道:“恭請考官大人迎財神入門……”
話音落地,其他人合力將那泥像一抬,而後哐的一聲,就將財神爺泥像就放在了貢院的正門前。
門口把守的侍衛見狀,沖下來就阻攔著要沖進去的書生。那些書生雖無縛雞之力,但仗著人多,便跟侍衛扭打起來,貢院門前頓時亂成了一鍋粥。
扭打之中,那泥塑的財神爺也摔了個粉碎。眾人一看,泥塑的身子裡面,竟然裝的是木炭灰。黑黢黢的塵灰漂浮在空中,傳來一陣陣嗆人的味道。
“堂堂斯文地,竟然亂成這樣,成何體統!”沏茶的攤主是個上了年紀的老者,捋著胡須瞧了半晌,無奈地直搖頭。
小安子見狀,端著碗跟他要了一碗新茶,用目光示意那邊,驚詫地問道:“這幫人是哪兒來的?這麼大膽子,還敢跑貢院來鬧事兒?”
“幾位爺是外地的吧?”老者的目光從小安子和顧蘭亭身上掠過,直直地落在穿著青藍色雲錦繡袍的李勖身上,眼光裡有片刻的深邃,一閃而過。
“怎麼說?”顧蘭亭也來了好奇,輕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