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學子一到陽康書苑,御都山腳下就熱鬧起來。
各大商鋪林立,京都又一繁華地帶已經初具規模。許多掌櫃因沒有搶到這裡的商鋪而懊惱。
顧玉藉著職務之便,暗中將家裡的商鋪都開了許多分店。
琳琅閣、霓裳坊、羽衣局就不說了,還有茶點鋪、酒館、糧店等等。
有了學子的光顧,日後往別處發展也都更容易開啟局面。
顧玉再次換上學子的襴衫,走進陽康書苑。
不時碰到一群學子聚在一起高談闊論,有些想法頗有意思,是像她這樣,生長在京都富貴鄉里的貴族子弟所不能體察的。
顧玉的長相儘管粗衣布衫也掩蓋不住風華,偶爾會有學子主動來同她打招呼。
她便給自己編了一個假身份,寶泰縣秀才顧亦真,屢試不中,固守窮廬。
方走在廊上,有個叫高懷的秀才就招呼她:“顧賢弟,來這裡。”
顧玉緩步走了過去,高懷向一眾介紹到:
“這位是寶泰縣秀才,顧亦真,學識頗高,見解獨到,卻屢試不第,令人可惜。”
顧玉汗顏,這高懷有些自來熟,僅跟他說過幾句話,他便熱情似火,令人招架不住。
她謙虛道:“高兄過譽了,在下先前一點粗淺想法,實在稱不上見解獨到。”
其中一人問:“我也是寶泰縣的,怎從未見過顧賢弟。”
顧玉也不慌亂,道:“在下自幼跟著父親讀書,鮮少與人交遊。”
高懷揮揮手,道:“請顧賢弟來此,是想讓顧賢弟與我們一起商議替蘇縣令陳情一事。
蘇縣令正是朱見深所在的通寧縣的縣令,名叫蘇仲甫,曾是名滿天下的探花郎。
關於這個人顧玉有所耳聞,聽說在朱見深去衙門自首後,蘇縣令就當機立斷要徹查。
但是請朱見深捉刀的楊老爺是南望縣的富戶,跟南望縣衙裡的人有些交情,蘇縣令要求捉楊老爺歸案,可是南望縣的縣令百般阻撓。
蘇縣令交涉無果,就主動把這件事放了出來,這才引得江南學子暴亂。
在暴亂最開始,州府想瞞著朝廷鎮壓,但是蘇縣令另闢蹊徑,竟然帶著學子們上京。
要說江南學子暴亂的根源是朱見深和楊老爺,那麼其中的推手則是蘇縣令。
顧玉不禁有些頭疼,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果真不是假話。
現下朱見春冒名捉刀一案還未提上章程,這群秀才就籌劃著替蘇縣令陳情了。
可本次朝廷舉辦清談會的目的,既不是朱見春,也不是蘇仲甫,而是科舉制度的改革。
難怪朝廷上經常一件事商議大半天也不見分毫成效,原來根源從秀才這兒就有了。
這般抓不住重點,她實在為馬上舉行的清談會深深擔憂。
面上不動,她心下已經在謀劃怎麼才能讓為期三天的清談會不跑題。
高懷不知顧玉心裡所想,一張嘴巴巴說著:
“此番蘇縣令一路護送咱們入京,其義薄雲天,若因咱們上京鳴不平,而帶累蘇縣令獲罪,咱們這些人需知恩圖報,待事情了了,替蘇縣令上書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