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干燥,顧玉的嘴唇乾裂,隨著她說話滲出血來,讓她更加慎重。
顧玉道:“方才在殿外,已聽大人們說起,京中學子亦有互相舉報之事,那麼京中學子喧譁不過是或早或晚的問題。”
另一大臣冷冷說道:“不知所謂,江南學子已成浩蕩之勢,派兵鎮壓遣返還來不及,若讓他們進京,再跟京都學子攪作一團,我大禹朝的科舉制度豈不成了笑話。”
這時,坐在上方的聖上陡然發火:“鎮壓,虧你們說得出口,我大禹朝的軍隊是用來保家衛國的,不是用來向手無縛雞之力的學子亮出刀劍。
你們出身勳貴世家,身居高位,不能諒解寒門學子苦讀的艱辛也就罷了,竟然還敢說出鎮壓這種話來,怎麼?在你們這群酒囊飯袋眼裡,那些寒門學子都是反賊嗎?”
“聖上息怒。”殿內眾人俱都跪了下來。
見殿內再無人說話,只有聖上因發怒而起的沉重呼吸聲。
顧玉跪直身子,趕忙道:“聖上息怒,諸位大人稍安,且再聽小子一言。江南學子鳴冤暴動,竟一呼百應,聚集數百人入京,說明科場舞弊事件已是積久沉痾,一味鎮壓遣返,只會令天下學子寒心。”
顧玉的語速很快,在聖上的怒氣下,她在恐慌之餘更多的是興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她知道自己賭對了。
當今聖上在位二十餘年,對權力的掌控欲想必也已到了頂峰。
可是朝中高位官員皆出自世家,一些聖上所下的政令實施起來並不順利。
顧玉聯想到在21世紀讀書時,所學到的隋朝歷史,隱隱猜到聖上已有扶持寒門的心思。
這次江南學子便是打破世家壟斷朝堂的缺口,也是她的機遇。
顧玉繼續道:“依小子愚見,堵不如疏,將學子們聚集京城,效仿前朝清談會,邀他們到御都山祭聖臺清談表態,道出所受不平,上達天聽,再由聖上親自懲處,可告慰蒙冤學子,可警誡妄圖走邪門歪道入仕之人,亦可表陛下兼聽聖明。此其一。”
聖上聽罷果然舒展了眉頭,朗聲道:“善。”
微抬下巴,示意她繼續。
見他們都耐下心來聽,顧玉便逐漸放緩語氣,就算是反駁的觀點也不帶鋒芒,營造出一種沉穩的感官。
“其二,科舉不正之風久矣,究其最大的三個病症,一為冒名頂考,二為考官徇私,三為試卷洩露。此次暴動源頭便是江南富戶以重金找人替考,又欲殺人滅口,掩蓋真相。”
“冒名頂替,若要根治,當實行連坐,讓相熟的學子們三五成團,互相擔保,若一人替考或舞弊,則其餘人皆以同罪論處,輕則十代不能入仕,重則全族流放,以嚴刑峻法威懾。”
“考官徇私,則要嚴明考紀,在糊名的基礎上進行二次謄抄,讓閱卷官以書吏同樣的字跡在試卷上進行批改,或可避免考官按字跡徇私。”
“試卷洩露,需嚴守考題,提前一個月將出題考官封禁一處,命其在考前出題。出題後將試題密封送至各省,再由各省謄抄,密封送至各考點。”
...
一長段話有條有理。
末了,顧玉道:“以上是小子一點愚見,僅作引玉之拋磚,有不足之處,望眾大人們指正,具體細節也需大人們耗時耗力,一一商榷。”
不知道自己這番話是否說到聖上心裡去了,顧玉悄悄抬頭去看聖上。
只見聖上嘴角含笑,明顯滿意。
顧玉剛鬆口氣,就聽“啪、啪、啪”三聲響。
眾人不禁回頭,只見逍遙王君澤拍著手走進殿中。
他的臉上是熟悉的玩世不恭,桃花眼中似乎永遠盛著笑,又隱隱露出一絲壞。
看到這個跟她命裡犯衝的人進來,顧玉暗自咬牙,心跳都慢了半拍,暗中祈禱這人別給她整出什麼么蛾子來。
可惜上天沒能聽到顧玉的禱告,只聽他張口便是讓人心梗的話:
“顧世子所言甚妙,只是有個要命的漏洞,本王欲跟顧世子辯上一辯。”
顧玉發誓,她從未有哪一刻像現在這樣,抑制不住想殺人的衝動。
喜歡玉謀不軌請大家收藏:()玉謀不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