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二中校長,扯過一條紙巾,揩幹了嘴角的油膩,問賈局長:”不知你是否看過小陳的教學論文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小陳確實有獨到的造詣,我讓我校語文教研組,運用、實施小陳的教研成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小陳的這本論文集,也值得在全市中、小學教師中推廣。”
賈局長似乎怕忘記,從包裡找出筆記本,向二中校長問清了書名,掏出筆來記在了筆記本上。”這書,你在哪裡買的?”
“不知新華書店是否有賣,我沒去打聽,是我在省教育出版社任編輯的同學給我寄來的。我那同學說,這本書很暢銷,不久前又出了二版。教師整天同文字打交道,能出書的人可不多。一年時間就能出二版的,就更為鮮見。小陳,你這稿費,該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陳志民還沒回答,楊主任就插了出來。”他可把全部稿費都捐給了秋實助學基金會,用來資助有困難的學生。”
“那個助學基金會的報道我看過,原來主人就是你?我原以為是與你同名同姓的商家富豪,沒想到竟是你這個待遇低廉的民辦教師。小陳,你了不起,我為我們教師隊伍有你這樣的典型而驕傲。”賈局長由衷地贊嘆。
“感謝領導們的抬愛,秋實助學基金會的主人,是一個被開除後經商的民辦教師,他富了不忘教育,心繫貧困學生,他的品德才是高尚的。我只是加入其中,盡我所能,做了一些我想做的事情。如果說我所做的事情對社會,對人民有一點意義,那也是我應該做的,因為我在黨旗下舉過手,宣過誓。”陳志民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不喜歡張揚自己。
“小陳,你也不必太過謙虛,實事求是地向領導彙報,與言過其實的誇誇其談是有嚴格的區別的。”楊主任轉過頭來,看著賈局長,說:”賈局長,秋實商行與我教育局的院子相鄰,所以這事我很清楚。那個被開除的民辦教師叫張秋實,也是陳志民帶他經商致富的,助學基金會也是陳志民提議,兩人出資,以秋實商行的名義掛牌的。開始的基金是兩百萬,現在擴充套件了好幾倍。”
“這麼優秀的民辦教師怎麼會被開除呢?”賈局長不解地問。”
“他是因為超生二胎被開除的。我想問問局長,像他這樣熱愛教育事業的人,還能不能重回講壇?”陳志民關心別人,超過了關心自己。
“這個事,我不敢答複,因為牽涉到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楊主任,你回去跟局裡說,讓他們對張秋實的情況作個詳細的調查,寫好彙報材料,我將提交市局黨委討論。如有可能,再出面與貴縣協調。”賈局長誠懇地答複。
陳志民在賈局長和市教研室主任的帶領下,來到省裡參加中學青年教師的教學比武。
教學比武的場地,選擇在和郡中學。和郡中學是與省師大附中齊名的省重點實驗中學。也是全省僅有的可向全國名牌高校推薦學生的兩所學校之一。
學校門口豎著”博學格物,篤行致知,以人為本,追求卓越”十六個燙金大字,向人們顯示著學校的辦學理念。
和郡中學,不愧是省重點的實驗中學。學校被青山綠水環抱,環境優美雅緻,清新怡人,建築風格傳統而又現代,與自然景觀相輔相成,互相輝映,彼此映襯。高品質的現代化教學樓、綜合性實驗樓、氣勢恢宏的體育館、舒適優雅的學生與教師公寓,寬敞幹淨的學生餐廳等主體建築,有序排列。園林、雕塑及校道,頗具匠心、恰到好處的安排。一走進校園,就讓人耳目一新。
學校電視臺、多媒體教學系統、廣播系統、監控系統、冷暖空調系統等各項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
吃過了午飯,陳志民跟隨學校工作人員參觀了多功能報告廳、階梯教室、直錄播教室、音樂教室、合唱教室、舞蹈教室、美術教室、書法教室、勞動技術教室、計算機教室、語音教室、以及科技活動、綜合實驗等多種功能室。
來到體育館場,這裡有標準的塑膠田徑場,網球場、羽毛球場、籃球場、排球場、形體訓練室、體操房、乒乓球房。
陳志民參觀了各項設施後,不勝感嘆,在這樣環境裡學習的孩子,是世界上最幸運、最幸福的孩子。
比武課放在直錄播教室裡。聽課的有省內教研專家、名牌的高階教師,各市主管教學工作的副局長、教研室主任。聽課的人多,集中在一個小禮堂收看直播課堂實況。
專家組評審時,不斷調播課堂直播實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對照,一個細節一個細節的比較。三天後,評審結果出來,陳志民獲得了全省中學語文青年教師教學比武的第一名。
訊息傳出,省報、市報、電視臺的記者魚貫走進和郡中學,頒獎大會的鎂光燈下,身著普通、儉樸中山裝的陳志民,把那些西裝革履的靚男麗女們比下了臺。
人們一陣陣地喝采,賈局長和市教研室主任高興得跳了起來,手掌拍得震山響。
陳志民成了全省的教學名人,也就成了大忙人,記者來了一撥又一撥,拍了照片,又錄影片。
省教育廳決定在和郡中學大禮堂舉行記者招待會,陳志民這個窮山僻壤出身的半泥腿子,第一次站在臺上答記者問。
“請你談談獲得冠軍的感受。”有記者提出。
“榮譽不是頭頂的光環,而是肩上的責任。責任將激勵我在教學研究和實踐中,不敢有一絲懈怠。我將全心身的投入,讓優良的教法惠及更多的學生。”
“在你的教研路上,有沒有讓你難忘的幫扶你的人?”有記者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