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於艮所瞭解到的有效資訊,仍然很有限。這個山寨名叫“盆奴裡”,含義是“冰雹”——說明這個地方經常下冰雹?
齷齪同學和沃淩小朋友為了說明這一點,很是費了些力氣。
從外面搬了大塊的冰雪回來,敲碎了,撿出大個的冰塊,裝了一瓦罐。然後,沃淩小朋友站在火炕上,齷齪同學站在炕沿下。沃淩小朋友把一瓦罐冰塊兜頭澆下,齷齪同學被砸得抱頭鼠竄……
兩個小家夥努力了,並且收到了效果。雖然於艮的迷糊並不曾少了些——這個“盆奴裡”也好,“冰雹”也好,到底在哪裡?
除了古拙的飯桌之外,火炕盡頭還有一件傢俱——一個類似衣櫃的東西。沃淩開啟衣櫃,取出了三件毛皮,貌似是用來做被子用的。最大的一件獻給阿布卡赫赫,次一件沃淩自己享用,最小的扔給了齷齪。
齷齪是個很大度的男子漢,不和小孩子計較,至少能蓋住胸腹部吧。沃淩也是個很大方的人,又給扔了一件更小的過去。兩件加起來,總算是蓋住了大部分身體。
於艮底下鋪著一張熊皮,上面蓋著一張熊皮。簡直是太奢侈了,舒適度也算將就吧。
齷齪的工作卓有成效,火炕熱烘烘的。這就是個大通鋪。看來沃淩也好,齷齪也好,都是習慣於睡大通鋪的。
穿越後的第一個夜晚,無夢。
早晨起來一看,沃淩靠在於艮的腋窩下,拱呀拱的,睡得跟小貓一樣。看樣子也就是十歲出頭吧?小模小樣的,很瘦弱。
齷齪則睡在大坑的末端,四仰八紮的,還打著呼嚕。嘴唇上一撮又黃又細的絨毛,可能有十四五歲?原來大辮子還可以做枕頭用的,果然是先進文明。
於艮枕著雙臂,瞪眼看著三角形的屋頂。十來公分粗細的樹幹,每隔半米左右一條,在縱向上托起屋頂。橫向上是捆紮在一起的蘆葦,手臂粗一捆,挨挨擠擠地排列整齊。蘆葦上面應該抹了泥土吧,然後再鋪茅草。
三角形的屋脊,很適合洩掉雨雪。天寒地凍之域,這地窖子也算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了。
目前安全無礙,飲食無憂,睡眠無擾。
既然生存不成問題,那就要搞清楚時間、地點、人物關繫了——嗯,資訊很重要。
地名盆奴裡,位於東北邊陲,這個基本可以斷定。但也僅限於此。
更重要的是年代啊!
齷齪一族的大辮子,大概屬於東北滿族一系。但也可能是有相同習慣的少數民族。就算是滿族一系,也不能提供時間參考。
夏商周時代,東北就有“肅慎”之說。唐朝中期建有渤海國。宋朝時遼滅渤海。阿骨打起兵反遼建立大金。哈赤建立後金乃至我大清滅亡。這些歷史時期,很可能都是同樣的大辮子……
那麼,中原處於哪個朝代?
中原民族和少數民族的戰爭,幾乎與中華民族的文明史相始終。黃仁宇稱,中國有一條十五英寸等雨線。等雨線之南之東,是農耕文明。等雨線之北之西是遊牧文明。多少殘酷的攻伐沿此線展開——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
不幸的是,哥正處於等雨線之北之西啊,與中原文明為敵的一方……
齷齪一族和沃淩一族,可能系出同源吧,但各自發展了很多年。或者就是一個民族的兩個分支。齷齪一族明顯要進步些,莫非正處於民族統一的階段?
哥將何去何從?
於艮稍微一動,沃淩就醒了。睜眼後發現睡的位置不太對,不好意思地撓撓頭,仰起臉來笑,笑得很萌。於艮微微回笑,抬手颳了一下沃淩的小鼻子。
然後,就見沃淩一骨碌爬起來,跑到齷齪那邊,惡狠狠地踢了一腳——你個俘虜,誰讓你睡這麼香的?!
齷齪當然也帶著點起床氣——啥時候有過被人踢醒的待遇?丫找擼啊?
轉臉卻見於艮笑眯眯地看過來,就是瞧著兩個頑皮的孩子。齷齪很大度地搖搖頭——我不和你個小孩子一般見識!卻也不知道下面該幹什麼了。
沃淩又幫了齷齪的忙。跳下炕後,沃淩拽著齷齪的腿往下拖。齷齪只好下炕,跟著沃淩來到了熟悉的工作崗位——燒火。
火坑裡還有些暗淡的餘燼。不過齷齪顯然不善此道,差點給壓滅了。結果又捱了沃淩一通訓斥。沃淩就熟練得多,撿了些幹草和細木條,吹吹打打的,明火重新冒了出來。
齷齪開始燒火,沃淩則拿了個大木勺,給瓦罐裡添水。水是從一個木桶裡舀出來的,木桶旁邊還有一個木盆。總之一切都是純天然的實木傢俱。
水燒熱後,沃淩指揮著齷齪,把水倒進木盆裡,又兌了點冷水,試了試溫度,除錯滿意後才讓齷齪端到炕頭上來,請於艮洗臉。
於艮樂得享受兩個小家夥的伺候,更樂得看兩個小家夥爭吵打鬧——確切地說,是小沃淩欺負大齷齪……
不用說,這個文明還沒發展到刷牙的程度。於艮只好用手指隨便掏了幾下,弄得自己挺惡心,兩個小家夥倒是瞪眼看著。
於艮洗完臉時,沃淩已經拿了一塊新麻布過來。咦,這不也有麻織品嗎?好吧,看來是極其貴重的。麻布的吸水性比棉布差了很多,但畢竟有毛巾用不是?還不是誰都可以用的。
比如齷齪就想跟在後面擦擦臉,卻被沃淩無情地拒絕了。齷齪翻了個白眼,意思是哥以前很闊的……
齷齪洗臉,當然用的是同一盆水。本來於艮洗完齷齪就要洗的,也是被沃淩無情地推開了。沃淩當然享有第二優先權——雖然只是隨便呼嚕了幾下子,就像貓洗臉——但次序不能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