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熙大師睜開雙眼,輕輕作禮道:“施主請坐。”
周圍都是沙塵泥土,哪裡有座位?
請坐?
凌傑沒多想,直接在沙土上和西熙大師面對面坐了下來。
西熙大師道:“施主此行穹窿山,有何事?”
他說的倒是很直接。
凌傑並未立刻說明來意,而是拿著手中的《往生經》,道:“西熙大師,這本書和市面上人們閱讀的《往生經》完全一樣嗎?”
凌傑琢磨著,這本書的威力太大。如果民眾們看到這本書的內容,只怕反應會沖天徹地。不至於像現在這麼平靜。
西熙道:“不是,市面上印刷銷售的是我在六年前寫的《往生經》,那是殘缺版,只有錢半部分。而施主手裡拿著的,是完整版的《往生經》。由我在這裡抄錄撰寫,還未對外印刷出售。”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原來如此。
這就好解釋了。
凌傑很清楚,如果這本書對外公開發售的話,立刻會引起卷度狂潮。而西熙大師的名望會直接進入鼎沸姿勢。
甚至都有可能成為一代文壇宗師。
宗師,這就比大師強大的多了。
凌傑道:“這本經文我看了,受益匪淺,振聾發聵。這麼好的書,應該被世人所看見。”
西熙倒是笑了笑,一臉淡然:“諸事不可強求。一切都講究緣分。”
凌傑道:“我發現大師撰寫的經文和一般的經文不同。大師的經文更講究實際,也更貼近科學。從來都不否認個人和時代的因素。比如,很多經文講究放下仇恨,立地成佛。哪怕自己的爹孃被人殺了,經文裡也勸說冤冤相報何時了,放下仇恨才是解脫的正道。而大師的經文,對這些事情講述的更為貼近實際——往生因,現世果。你若選擇復仇,就形成了另外一個往生因,未來的果亦會有所不同。而父母乃是自己的往生因,你復了仇。自然也順應了往生因。”
西熙大師道:“人的萬般行為,皆在於心。若心性足夠,能夠做到放下仇恨,那也是一種選擇。如果心性不夠,仇恨一直壓在心間,還不如去結束這段因果。兩種選擇,都不是最好的方式。”
凌傑順勢問道:“那何等選擇才是最好的方式?”
西熙大師道:“要回答這個問題,只有明聖才知道。”
凌傑問道:“明聖是誰?”
西熙大師道:“明聖是能夠回答人世間一切問題的聖。我在第二卷《現世苦難經》之中會寫到明聖的存在。如果施主有意向,可以等我寫完第二卷經文再去閱讀。”
凌傑點了點頭,道:“我聽聞,西熙大師曾經一路西行,踏遍了大夏帝國的三川四海,一路體察人世疾苦。為何要如此?”
西熙大師道:“我冥冥之中感覺到明聖在召喚我,指引我去做這些事。我肩負使命,必定不能辜負明聖所託。”
凌傑仔細的打量著西熙大師的眼睛。
清澈,寧靜。
沒有任何波動。
完全不像在說謊。
凌傑不禁懷疑,莫非西熙大師真的受到了明聖的召喚?
那麼,明聖又是誰?
凌傑不好多問,道:“你和佛家始祖一樣,是個覺悟者?”
凌傑見識過佛文。
佛祖之所以能夠成為覺悟者,能夠親證通往解脫的真理,正是透過不斷的觀察、思考和學習而來。
佛在悟道之後的四十多年之間,將他所覺悟的佛法傳授給苦難之中的眾生。當佛祖成佛之後,他內心看到的世界就是佛國淨土。看到的眾生是平等的,都具有和他一般的智慧德相,都是佛。
這並不是佛在說謊或是在自我陶醉,因為佛祖的確已知一切眾生都具有佛的智慧、佛的本性,只是眾生自己尚未覺悟,乃是還沒有醒來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