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便先回臨安吧,至於王將軍那邊,我會遣人去遞訊息……”陳宇鴻幾不可聞地嘆了一口氣,眸色複雜地道:“或是為公,或是為私,戰事結局且留待後人評說,可危急關頭,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有的事情或不可行,但我們終究不能違背自己的本心。”
陳宇鴻終究選擇有所行動,他遣人分別給遠在臨安的秦王、身在吉昌的樓修文以及此時率部朝西北進發的王茂彥送了信。
給樓修文送信,是因陳宇鴻從王氏暗衛的言辭中尋到了疏漏之處,王青瑤留在泗淮的打算是不曾告知樓修文的……身為摯友,陳宇鴻並不願看到樓修文被蒙在鼓裡,哪怕最終的結局是他難以承受的,也好過他沒有防備,好過他竟只能從旁人口中得知王青瑤的訊息。
將訊息傳到臨安,則是因為陳宇鴻擔心因小失大,他希望蕭沐均能有所動作,以免聖人陰晴不定,發作王陳世家,停止稅制改革。
至於王茂彥……說實話,陳宇鴻提筆寫信時躊躇良久,而最後他確發現,不論自己如何遣詞造句,字中之意所勾勒出的畫面竟全然似以鮮血染就。陳宇鴻知道,王茂彥在看到這封信時所面臨的糾結痛苦,定然比他更甚。
……
兵貴神速,陳宇鴻既然打定了主意,便是誓要做到的。他希望自己寫給王茂彥的信能夠如期抵達,而王茂彥亦能依信中所述向東馳援,與他北行的輕騎部隊形成合圍之勢!他亦希望,在自己到達泗淮時,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不曾發生。
可這只是他的希望罷了。在距離泗淮城還有一百餘裡的長街亭處,陳宇鴻所率騎兵遭到了魏兵的伏擊。
長街亭所在是一處凹谷,因地勢險要,且是進入淮南的一處要塞,向來設重兵把守,可陳宇鴻沒有想到,魏軍在他抵達長街亭的前兩個時辰,正將長街亭攻下。
魏軍將領心中的疑問可不比陳宇鴻少。據探子來報,梁軍主守不曾出意北援,是以這位魏軍將領在得了曹晃下達的軍令,要他盡速攻克長街亭時,他只當魏帝決意南攻,卻不曾想梁人竟有北援之師!
一場肉眼可見的激烈廝殺。魏軍將領一面使人報信,建議曹晃速速攻城,一面則以兩千精兵,誓拖住陳宇鴻的北行步伐。
這場戰役的走向,其實已經不甚重要了,即便之後的結局是陳宇鴻與王茂彥兩相彙合,收複泗淮之地。在這中間被拖延了的三日時光,訊息被嚴密封鎖的泗淮城中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
士氣大振又如何?城中計程車兵已然明白,他們不過是在守一座死城。沒有援軍,魏兵破了城門後,能阻擋魏國人繼續進犯的,便只有他們的身軀而已。士兵們誓死的掙紮與永不言畏的勇氣,感染了城中那些不曾離開的民眾,他們從家中拿了農具,與守城士兵站在一處。
守城的賈炎站在高高的崗亭上,探向這情景的眼中神情晦澀。
魏帝親徵,魏兵士氣並不亞於梁人,只再看看軍資儲備,賈炎便知泗淮這城已無生機,然城中之人亦無意再尋生機了麼?
“愚民總是最容易被蠱惑的。”賈炎心想。
如同賈炎所預想的那般,梁人在魏兵的猛攻下終不得不敗退……三個時辰後,隨著魏兵整齊的步伐在泗淮城中響起,飄揚在城牆上的軍旗在眾人的視野中倒下——泗淮陷落了!
再之後,便是何去何從的問題。
有人滿腔赤血,寧願劍刎當場,也有人顧忌家中親眷,選擇投誠。賈炎當是後者,只他做此選擇,多出於惜命——這種選擇或許無可厚非,可他城守的身份終究在那裡,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為了重新爬起來究竟花費了多大的力氣,人們所清楚記得的,是他身為賈長易之子的身份,是他作為一個降魏叛國的卑劣之徒的身份!
魏人似乎並不急著教化城中之民,在留出一些士兵看守泗淮後,大部分的人卻是緊跟著出城南行的……賈炎被魏帝曹晃推上了一個尷尬而顯眼的位置,乃至於他每日出門時,街邊那些不受拘管的民眾總有向他投遞舊物爛菜的……
辱言、責難,賈炎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遭受了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