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塔尼公國一直與英國政府關係密切,其中很多政府要員本身就是英國權貴子弟,所以吞併過程十分順利。
然而,當維多利亞女王想要照葫蘆畫瓢吞併領土更廣大的法蘭西王國時,卻遭到了波旁王朝的抵制。
波旁王朝由於無力抵抗英軍的軍事威脅,開始肆意放任民間被壓制的民族主義思想發展蔓延。
維多利亞女王為首的英國政府發現後暴怒不已,乾脆先下手為強,以宗主國的權利直接廢除了波旁王朝。
英國在法蘭西王國這個附庸身上下了大力氣,在維多利亞女王翻臉的時候,大半個法蘭西王國的行省軍隊都搖身一變,成為了英軍的一員。
維多利亞女王打算直接將英國和法蘭西王國合併,效仿之前吞併布列塔尼公國的方式。
本就沒有掌握兵權的波旁王朝慌亂之下開始和巴黎的革命組織聯絡,被追殺得如同喪家之犬的雅各賓派竟然成為了波旁王朝的座上賓。
同時,掌握軍權的奧爾良公爵也被波旁王朝拉攏到一邊。
巴黎首都在最短的時間內,雲集了一群雅各賓派招募組建的國民自衛軍。
超過十萬人的國民自衛軍和大權獨攬的奧爾良公爵軍聯合起來,擋住了英軍的進攻。
一戰過後,進攻的英軍被挫敗,但被奧爾良公爵賣了一波的國民自衛隊損失慘重,雙方算是打了個平手。
這一幕讓維多利亞女王意識到單憑軍事武力,此時的英國已經很難吞併法蘭西王國。
因為維多利亞女王發現英軍中大量法蘭西裔計程車兵戰鬥時士氣低迷,逃兵現象非常嚴重。
這都是民族主義思想蔓延的鍋。
不然的話,武器更加先進,訓練程度更高的英軍怎麼會失敗?
如果不是奧爾良公爵一直對雅各賓派懷有惡意,國民自衛隊被賣了一波,這一仗英軍主力都得潰滅。
當然,進攻巴黎的都是英國人控制的法裔陸軍,真正的核心精銳還在布列塔尼地區沒有出發。
這幾萬英軍精銳是維多利亞政府的立足之本,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維多利亞女王是不會派遣出去的。
這一仗讓維多利亞政府明白,他們必須利用其它途徑才可以瓦解越發強大的法蘭西政府。
於是,奧爾良公爵的野心和對雅各賓派的惡意成為維多利亞政府的突破點。
在英國本土由於各路英軍加入英格蘭聯邦共和國的原因,進入軍閥混戰時代的同時,法蘭西大陸上演了一出好戲。
先是奧爾良公爵鼓動波旁王朝,危言聳聽誇大了雅各賓派領導的革命組織的危害,讓波旁王朝以為有了奧爾良軍隊的支援可以將越來越壯大的雅各賓派重新鎮壓下去。
結果,波旁王朝的一連串操作,導致巴黎爆發了雅各賓派領導的大起義……
波旁王朝當天就被衝入皇宮的持槍暴徒屠殺殆盡。
奧爾良公爵則利用巴黎雅各賓派屠王的舉措,佔據大義,率軍攻入巴黎市。
雅各賓派的國民自衛隊精銳都在之前覆滅,這場起義主要依靠的是武裝市民,自然打不過奧爾良公爵麾下的精銳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