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小事。目前來說,奧黛麗還沒有試探到他的底線在哪裡。
11月21日,華納唱片發行了奧黛麗的單曲ep《y heart i go on》,歌迷們和樂評人忽然發現她不唱青春派小甜蜜和舞曲,唱起抒情慢歌也不錯。這首歌充分展示了她的好歌喉,運用了不少平時唱歌不怎麼會用到的發聲技巧。《泰坦尼克號》的預告片已經在各個院線貼片播出,反響平平,倒是她這首歌的v又開始鋪天蓋地的播放。
《造雨人》也在這天正式上映。
12月2日,《心靈捕手》洛杉磯首映。
眾多fans早早就等在紅毯邊,尖叫聲簡直要掀翻周邊建築。奧黛麗和馬特都簽名到手軟,還很隨和的跟fans合影。肯尼在一旁精神高度緊張,生怕fans裡突然冒出個危險人物。
稍早之前的媒體試映會後,就已經有口碑流出,稱《心靈捕手》是今年絕不容錯過的影片,劇情飽滿有深度,人物塑造完整立體,臺詞精彩絕倫,作為編劇的馬特·達蒙極為有才華,前途不可限量,等等。
那場折磨了他倆3天的宿舍戲份經過剪輯後,戲劇張力十足。反複拍攝、念臺詞是很消耗演員的表演熱情的,但因為拍攝期間兩人的心態和相處方式都挺微妙,這場戲在某種意義上加深了兩人的互相瞭解,還被稱為是奧黛麗迄今為止最好的表演。
她之前的幾部電影除了《貝隆夫人》的配角,其他兩部都是本色出演,媒體稱她進步巨大,是可造之材;還贊她眼光好,適時投資了該片,既是女主角又是製片人,已經在好萊塢立足,不再被視為跨界搗亂分子。
馬特·達蒙多年心血終於到了面對市場的這一步,十分忐忑。媒體的好評是一回事,觀眾的反應又是另一回事。媒體好評如潮但票房慘淡的電影可不是一部兩部,有時候你以為穩操勝券的影片,上映後卻沒有觀眾買賬,連成本都收不回來,也比比皆是。市場是很殘酷的,隨時準備著給你一耳光。
整個放映過程中,馬特都很緊張。不由自主緊緊握著奧黛麗的手,以至於弄疼她了。
“你別這麼緊張。”她安慰他,“我知道你很重視這部電影,你是個聰明人,應該知道自己的作品很好。”
“可市場不是按照我的想法執行的。誰知道會不會有人喜歡呢?萬一沒人喜歡——”
“那你總該信任我的眼光。”
“我相信你。”就算不信也絕對不能說啊,這是原則問題。
奧黛麗得意的笑,“是吧?你得知道,我沒有收片酬預付款,就等著拿票房分紅了。”
馬特恍然,“對,你怎麼沒拿片酬預付款?我都忘了這個。”
“一共才1000萬的成本,你覺得我能拿多少片酬?票房分紅肯定要能多拿很多了。哦,”她想起來,“我希望你也簽了票房分紅——沒有嗎?”奧黛麗很吃驚,“韋恩斯坦這個混蛋!”
他為了能開機拍攝,差不多什麼都沒要,收入就是一開始城堡石給他們的60萬,以及相對來說少得可憐的片酬。
奧黛麗捏著他下巴,“可憐。韋恩斯坦這個人做事太不地道了。你們——你和本——是不是還簽了什麼奇葩的協議?”
馬特有點難為情的點點頭,頗有些被壓迫的屈辱。他向來自詡是個聰明人,但沒權沒勢又沒錢的聰明人在好萊塢也只能向惡勢力低頭。
“以後想辦法解除那個協議吧。與其簽賣身契給韋恩斯坦,不如簽給我。”
“嗯?”
“我只是打個比方。”
她不再說話,專心看電影。當影片進行到四分之三,有一段長達100秒的威爾的單鏡頭特寫,他連續說了100秒的臺詞,臺詞功力和表演水平都相當不錯;鏡頭漸漸推近,又漸漸拉遠,馬特青春朝氣可愛的臉佔據了幾乎整個銀幕。
奧黛麗被驚豔到了。
他比她大8歲,拍這部片的時候就快滿27歲,但演一個21歲的男孩毫無壓力,演一個高智商數學天才也很令人信服。跟羅賓·威廉姆斯、斯特蘭·斯卡斯加德演對手戲也毫不遜色,跟奧黛麗拍愛情劇情的時候可愛到爆。
她第一次意識到馬特是非常優秀的一個人。
聰明人總有點自視過高,奧黛麗也有點高手寂寞的感覺,毒舌一些蠢貨的時候最感到挫敗的是蠢貨們壓根聽不懂。但馬特總是能跟得上她,反應快,理解能力強。他是正經文科生,距離哈佛文憑只差12個學分而已,指導她的人文社科課程毫無壓力,哪怕是他之前沒學過的課程,也能很快上手。兩個人一邊上課咦)一邊腦力激蕩的時候是很有趣的,她寫起論文來也順手多了。他們常去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圖書館,有時候也去洛杉磯公共圖書館,奧黛麗在做作業或看資料,馬特總是安靜的在一旁看書。
這樣的相處模式她很喜歡。
作者有話要說: 基伍樹蝰灰常灰常漂亮啊,弄3條就可以假裝是坦格利安了。
不知道他倆有沒有拿票房分紅,隨便寫的。這片讓他倆拿了一堆最佳編劇,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