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走出去,確實應該要考慮成績、影響力等等,但也不是說就唯影響力論高低了。這也是不對的,林海文那本書,固然是在美國,在西方國家獲得了一點成績,但是帶來的負面影響,卻是有害於我們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這其實是很好理解的,外國人理解華國,總是從他們能接觸到的華國人那裡開始的,《罵人聖經》作為一本華國人寫的作品,也勢必會成為這種理解的一部分。換而言之,外國人會覺得,哎,華國人是不是都擅長說髒話?是不是沒有禮貌?我們國家歷來是禮儀之邦,多年來也一直向外界傳播我們的傳統美德價值觀,但可能被林海文這一本書,就毀掉了我們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努力,從這個角度說,林海文是有義務,當然也有必要站出來彌補這種觀念上的損害的。”
“所以這是一種任性的,胡為的文化走出去,是這樣麼?”
“是的是的。”
汪秘也算是拼了,上一次《人民x報》,對他來說,搞不好會有意外之喜呢——畢竟目前看來,他也算是是在協會裡頭,沒個出路的。
另外,他對林海文,也確實是印象很壞。
張勝成雖然沒有說他在處理林海文演出的問題上做錯了,也沒說他執行自己命令時欺上瞞下。但張局插手到具體事宜中,以及對林海文大為誇獎的態度,明顯是對他的一種警告。
這一切,都被他算在林海文頭上了。
周東成對採訪也很滿意,如他所想,汪同春畢竟是行業內的專家,說的是頭頭是道,分析的是套路連連。
等他花了一整個晚上,熬得兩眼烏黑整理好,再去找領導說的時候,還是被壓著。
“再等等,再等等。”
“這再等就沒有時效性了。”
“小周,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看看嘛,我從海外部門那頭拿到的訊息,在國外的輿論中,林海文還真不在下風。那個什麼好萊塢明星,還有一些ngo,根本沒有得到普遍的贊同。這個時候,我們要慎重,不要給老百姓一種,我們對內嚴苛對外軟弱的印象,林海文再怎麼說,他也是華國人,更是寫出一本在美國暢銷的作品的華國人,要顧忌到這一點。當初央視報道他那次罵戰的官司,你別給忘了。”
“……”周東成張張嘴,也是不知道說什麼了。
“而且林海文不是有一個交響音樂會麼,16號的,先看看。”
15號的時候,汪同春給周東成發了個語音資訊,問什麼時候新聞能上啊。周東成心思動了動,報社裡頭不能發,他可以在外頭預熱一下啊。跟汪同春嘰嘰歪歪了一個多小時,然後拉了《華南都市報》最開始寫稿的那個記者進來。
第二天,一篇“我們要輸出什麼樣的文化”,就登上了《華南都市報》的新聞版塊。
內容大多是周東成組織的,也是他為自己報社準備的稿子的簡化版。
裡頭雖然沒有點名林海文的名字,但字字句句,都在針對林海文和他那本書,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
汪同春更是從不具名,直接站到臺前了。
“同春,你不要隨意出去說話。”張勝成隔著太平洋給他打電話。
汪秘既然有所決定,就考慮到張局的因素了,說到底,秘書長也不能決定副秘書長的位置,他敬著,卻沒有那麼怕,這也是為什麼他敢自作主張的原因。
“秘書長,我在報道裡宣告瞭,這是我個人觀點,跟協會無關。我確實認為林海文那麼做是不恰當的。”
“你——”張勝成聲音就冷下去了:“那好,我就不多說了。”
擱下電話,汪同春的一點不安,隨即就被不斷打進來的媒體電話給沖淡了,這個風頭,他沒出過,而且後面還有《人民x報》在等著。他覺得,這麼一輪下來,他在找找關系,未必就不能有進步呢。
小心思就像是破芽的小草,迎風發春。
大家其實都在等,《人民x報》和周東成在等林海文音樂會的效果,汪同春在等周東成的稿子,其他媒體和吃瓜群眾,則在等林海文忙完受傷的音樂會,正面回應這些紛爭——畢竟以林海文的性格,精彩說不定還在後頭呢。
這麼一等,就等到了林海文紐約音樂會就大獲成功,多明戈更是金口一開,耍的西方媒體滿屏都是。
手機使用者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