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於此次求見,也只是禮數來往。來長安數日,住地倒也愜意。平日裡去找王莽談談天,與李心君一道走走長安街。倒也無憂無慮。然而,始終覺得有雙眼睛盯著他。來地久了,也沒有匈奴訊息回報。雖然國內有右賢王主持,然國不可一日無君,況現已經數十日無君,於是決定隔日回去。
次日,朝堂之上。皇上,太皇太後,皇後,董賢,均在。單於見瞭如此多人,卻獨不見王莽,心中道:“王莽如何不來送行?”
劉欣跟大臣們道:“單於原道而來,即日即將回去。可有使者送單於回國?”
大臣們低首竊竊私語。
太皇太後道:“哀家聽聞,韓況會胡語,懂胡俗。不如派一隊人馬,讓韓況來送。”
皇後卻道:“絕對不能是韓況,妾有一人選。單於與王莽善,而王莽有一摯友,號劉歆,此人亦是一代名儒,不如讓他來送。”
孔光此時出列,道:“劉歆名儒,不懂胡俗。君不見漢武之辱?臣也覺得,非韓況莫屬。”
太皇太後見孔休附和,便問:“皇上,你意如何?”
劉欣道:“不知其他大臣,有何意見?”
大臣紛紛附和,非韓況莫屬。
而韓況此時正於殿外候命,聽得裡面來宣,進來下跪,道:“韓況無能,不足以相送單於。”
太皇太後道:“單於義氣,韓況懂胡俗。相送何難?”
韓況道:“臣聞黃河泛濫,只願奔赴前線賑災,而送單於乃肥美之差,臣請皇上另擇良將。”
皇後也道:“臣妾日前說,替皇上找人輔助王莽賑災,今韓況有此誠意,不如另擇良將!”
孔光道:“易曰:‘音聲相和’,王莽一代名儒,所謂‘儒者以情亂法’,臣以為,應派酷吏前往,陰陽相合,以正四時,定鬼神。”
太皇太後也道:“孔休此言甚是。皇上,還是派韓況前往匈奴。”
皇後道:“不知孔休,可有酷吏人選?”
孔光道:“當朝,當是伊善。”
劉欣知道伊善之名,然而,日前皇後所說之事,又如何能決定?只是,這滿文武皆聽從孔休,如何是好?
孔光道:“伊善剛正,王莽仁義。此二人合作,正乃乾坤之序,必能以化萬民。”
此時群臣均附議,劉欣素來軟弱。也失去了主意。太皇太後此時卻道:“哀家原先已與皇上說過。後宮不再幹政。只是今日前來,相送單於。所謂‘同聲同氣’,韓況既知胡俗,路上必能好生伺候單於,皇上盡可放心。”
單於卻道:“勞皇上費心,且莫車幾日啟程,不需護送。於是,轉身就要離開。”
劉欣道:“兩國來往,如何沒有使者相送?韓況,你且聽好,由你押送禮物,送單於回國。”
未央宮前,長安城下,停著數十輛馬車,車上滿滿裝著各種箱子。道旁圍滿百姓,兩排官兵將百姓擋在路邊。
劉欣坐著馬車從皇宮裡出來,董賢坐在邊上,劉欣一手握著董賢。二人坐車出了城,此時王莽已經候在那裡,正與單於道別,李心君站在王莽身後。對單於似乎有些不捨。
眾人見皇上來了。一起跪迎皇上。
百姓沒見過皇帝出城,跪在那裡側目而視。竊竊私語道:“哪一個是皇上?”有人說:“穿龍袍那個便是。”
原來劉欣愛董賢,與董賢衣食無異,唯龍袍沒有同穿。
劉欣示意平身,下了車,於道上送別單於。
單於見皇上病態故萌,遂道:“有勞皇上遠送,且莫車感激不盡。”遂快速上馬,緩緩離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