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王莽一見來人,大驚。卻見來者是一位五十左右的美婦人,望之面目慈祥。單於見之,慌忙過去扶起道:“原來是大閼氏。你如何在這裡?”
大閼氏道:“老身早已不是大閼氏。只是流落到匈奴的一漢人女兒罷了。”
王莽也作揖道:“二十年前隨王莽跟遂姑姑時與大閼氏有一面之緣,至今歷歷在目,而如今看大閼氏風韻猶在,甚幸。朝廷傳聞,十五年前,大閼氏病死匈奴。卻不知還在人間,令莽意外之至。”
單於道:“十五年前,複株絫若鞮單於去世,弟且糜胥單於繼任。匈奴俗父死,子妻其後母,兄終,弟以嫂為妻。此是為了保證血統不外流。而同且糜胥即位之後,大閼氏按俗要嫁給同且糜胥,於是就決定放棄大閼氏一位,對外宣告大閼氏已亡,方沒有嫁給同且糜胥。”
大閼氏道:“如今,單於你可叫我王昭君。”
單於道:“王昭君嫂子,你為何會在此地,被作為探子抓起來?”
王昭君道:“老婦聞地日前漢皇太後薨,單於赴漢弔唁,而失蹤於途中,匈奴大軍攻漢。而此時左賢王告訴大家說單於已喪生於漢。眾人遂推舉左賢王為新單於。而老身自出塞和親以來,漢從未有此背信棄義之事。因此不信左賢王所言。直到昨日,左賢王說道,往擊漢軍之三軍,聯合漢軍謀反,由由賢王領軍,正往大營而來。囑咐大家帶上所有輜重,上馬撤離。八百諸侯分散撤離,遊於草原間,以期聯軍日久良絕,用聯軍消耗大漢國庫,趁其退兵而擊之。老婦不信左賢王所言,遂在途中,離開人群,來到此地,一探究竟。不想單於仍然活著。”說畢,王昭君跪了下去。
單於卻慌忙去扶了起來。道:“嫂嫂不必多禮。”一面向王昭君道:“這一位就是漢前大司馬王莽。”
王昭君道:“二十年前一英俊後生,如今卻是蜚聲世間聖賢。昭君茍活於世,終有幸一見。”
王莽道:“大閼氏不必多禮。晚輩還有話要問。”
王昭君道:“但說無妨。”
王莽道:“大閼氏雖棄名遁世,但不知匈奴人如何待你?”
王昭君道:“大閼氏已死,王昭君卻仍在人間,匈奴皆知。唯大漢不知而已,以免皇帝拘泥蠻俗,令老身再嫁新單於故事。”
王莽道:“既然如此,且莫車,莽有一事相求,不知你可能保大閼氏無虞。”
單於道:“侯爺請說。”
王莽道:“據聞大閼氏塞外聞名,匈奴人人視之若母。而如今八百諸侯皆以單於已死,方才擁立左賢王,實乃左賢王一人之罪。且莫車,你何不派人護送大閼氏,令其去左賢王身邊,沿途告知各諸侯,單於健在,令各諸侯相護傳告?”
單於道:“匈奴好利,新舊單於對他們來說,有何區別?”
王莽道:“不然,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八百諸侯得知且莫車健在,必然導致左賢王人心渙散。此可一舉而滅之。”
單於然其言。叫了三個隨從,由王昭君帶路,王左賢王方向走去。
單於、王莽坐陣大營。右賢王身上有傷,於營中養病。單於從軍中選了兩個軍功大的,封為左右骨都侯,按照疊加之術,隨王昭君後,帶了兩萬人,緩緩推進。
兩日來沒有戰事。而糧草卻開始緊缺起來。王莽出營勞軍。見漢軍開始疲憊,而匈奴卻笑談依舊。在這一望無垠的草地上,牧民休養生息數千載。而漢人來此,則如雨入滄海,不知所終。無怪乎,自古匈奴難治,其天性如此。漢軍入,匈奴能戰則戰,不能戰則退,消失於草原。而當漢軍回撤時,匈奴又會尾隨追擊。如此,與匈奴戰,敗多勝少,徒勞民傷財。總有衛青去病之流,也滅之不盡。而秦皇築牆分治之策,高祖輸金言和之計,倒可一用,然都無成效。此真乃千古難題。
然而,中原富饒,四夷窮困,尤其是北夷苦寒,如何能夠不受富饒所誘惑?人性使然,唯有加強邊防,才能不受四夷所困。
再過兩日,軍中有信傳來。北方諸侯集體來朝,重立單於為王。
且莫車得此訊息,出營相望。只見八百諸侯均隻身而來,立在營外。王昭君在最前面。
王莽心中道:“好一個王昭君,一出塞保邊疆數十年無戰事。再出山便化解一場戰役,拯救生靈無數。其功,遠大於漢武大帝。其名足以流傳千古。一介女流善且如此,何況莽,以聖人為師?
且莫車單於見諸侯會盟,便收兵往擊左賢王。
而左賢王此時已經往北遁走,不見其蹤影。單於放下話:“得左賢王頭者,得其財物家眷。”
不費一兵一卒,便平了反。單於很是高興。也十分感激漢軍。於是,召回補給部隊。著匈奴殺牛宰羊,犒勞三軍。三軍休息了一日,王莽便令前為後,後為前,逐步退出草原。囑所過之處,不得擾民。
漢軍回撤之時,單於登門見王莽道:“多蒙侯爺相助,才令本王兵不刃血而平底叛亂。”
王莽道:“在野之人,實無功而返。”
單於道:“我匈奴皆好利之人,一向欺弱畏強。若非漢軍相助,八百諸侯必群起而攻之。漢軍以不殺而降八百諸侯,此乃兵法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