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思妥耶夫的北毛軍,則踏上了返回北毛的路。
至此,澳洲這片土地,算是徹底歸於平靜,並且暫時性的,落在了大明的手中。
遠在西歐的那幾個國家,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們派遣而來的殖民軍隊伍,全都死在了這片大陸上。
……
澳洲的發展在有條不紊,大明國內的發展,也在漸漸的步入正軌。
十月的時候,長江水汛變小。漸漸轉寒的天氣讓得江水水位下降。
這大大方便了長江連壩的工程進度。隨著巫峽地段上一個個大壩的興起,長江出現了短暫的斷流。
趁此機會,一些作為長江支流的河流,也在興建可以自主控制開洩洪的大壩。
等到十一月大雪封山的時候,長江連壩的主體已經大抵成型了。
從長江三峽一帶開始,一直到珠江三角洲一帶,大大小小一共出現了三十多道大壩。
這些大壩沒有別的作用,就是用來防洪洩水的。
根據長江水流的大小,每隔一段時間,這些大壩就會依次開啟或關閉,透過此來調節水流量大小的問題。特別是每年多雨的季節,這些大壩更是會全力啟動,在保證不會崩堤的情況下蓄留江水,最大可能的減少洪災的發生。就算擋不住了,也可以為下游的人遷移爭取更多的時間。
這種大層面上的戰略部署,對於普通人民的民生沒有太大影響,所以普通人的感受還不深刻。甚至,因為妄動長江的緣故,各地還起到了不少的反彈和反對的聲音。不過經歷過保皇黨事件之後,這些反彈各地都能自己解決,已經不會引起太大的騷動了。
糧食產量上去了,國庫儲備大大增加,旱災饑荒已經不會出現。就算出現了,全國鐵路的疏通,也讓從其他地方抽調糧食賑災成為了可能。旱災再也不會影響到大明的穩定。
長江連壩則徹底杜絕了水患發生的可能。
另外一條大河黃河,雖然也有水患的情況,但因為其沿岸土地地形構造的特殊性,反而不會影響太深——黃河裡的泥沙太多,固然影響了它的水質,卻也讓它爆發洪水的時候,不如長江那樣可怕。並且極其容易治理。這也是為何,古往今來爆發水患的時候,都是長江流域最為嚴重。
這兩個影響國家命運的超級難題解決之後,剩下來的小問題,對於如今整個內閣團隊來說,就已經不是什麼難題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牧主導的第一次全國科研大會召開了。
喜歡帶著軍火庫到大明請大家收藏:()帶著軍火庫到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