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商稅稅率
西洋人離去之後,秦牧卻坐在窗前,考慮著通商事宜。
對於商稅、和地點等問題,也成為了秦牧要考慮的事情。
地點嘛,其實非常好選擇。
現如今江南江北已經被國防軍控制了,而最好的通商地點、試驗田,便是松江府上海縣了。
這裡也是後世《南京條約》簽訂之後開闢出來的第一批通商口岸。
隨著上海開埠之後,上海的發展可謂是一躍千里、日新月異,發展速度更是極為罕見。
因此,地點選擇沒有什麼疑問。
不過對於商稅的稅率問題,以及怎麼徵收,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在現如今這個年代,大部分鈔關稅徵收都是固定額度徵收,而坐商商稅,則是按照三十稅一。
其實嚴格來說,對於坐商三十稅一的稅率,不算太低。
畢竟依照貨物價值算,成本也包含在內,收取總價值的3.3%也不算太低。
而且,坐商都是在一個地方的商鋪,大部分門面不是很大,營業額也太不上太大。
而且坐商久居一地,自然經常與本地的商稅徵收人員打交道。
若是遇到坐商貨物價值判斷不清的時候,就容易給稅收徵收人員以便利,容易從中進行貪腐之事。
畢竟這個年代,沒有一套完整準確合規的現代會計制度,對於貨物價值判斷沒有一套標準。
而反倒是行商,或者流通南北的大商販之類的,鈔關稅並沒有徵收多少。
這個年代,不依賴於京杭運河的商販,大部分都很少繳納鈔關稅。而商稅,與當地吏員賄賂一二,便能夠矇混過關。
因此,商稅一事確實是非常頭疼的。
即便是到了後世,五口通商之後,在內陸地區也只是實行有些粗暴的厘金制度。
而釐定制度的確立之後,確實給晚清時代,提供一個非常大的增加稅收收入額渠道。
厘金制度,大體分為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兩種。
坐厘相當於這個年代對坐上徵收的商稅。
而行厘,大概和這個年代的鈔關稅、常關稅類似。
而厘金制度剛剛實行的時候,各省的稅率也都不是很高。諸如上海等地,每千文徵收三十、四十文左右。湖南每千文徵收二十、三十文左右。湖北稍低,每千文徵收十二文左右。
稅率低,倒是和這個時代三十稅一大差不差。
不過晚清時代的厘卡設定,卻是遠遠超過這個年代。
晚清時代,因為平定髮匪、捻軍缺餉銀,厘捐局等都是各自自行設立,厘金也打鬥自徵自用。
因此,厘捐局厘卡更是設定非常密集,甚至達到了“五里一卡、十里一局”的地步。
也正是因為厘捐局非常密集,所以稅收也非常多,足以讓湘軍、淮軍等軍隊得以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