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古燈很贊同這樣的做法。這樣做,契合時代因緣。
小元也寫詩。他問我寫詩的體會,我說,把很多夢境、打坐中的幻象、超時空的感知寫成詩句,融化到詩意裡去,寫詩就變得簡單了。
小元說了個很本質的問題:把夢幻、幻象轉化成文字,也很不容易,需要才華。
我說:詩歌要用意象說話。幻象本身是畫面,把畫面用帶意象的、意象化的文字表達出來,這樣的才華,天賦為主,力學為次,但力學也能達到一定境界。
我還給他們讀了多首我寫的散文詩,並講解了其中的典故、寓意。我雖然寫新詩,寫散文詩,但詩中有很多佛道典故,需要註解。
今天也回答了一些道友的提問。
把我和定行的問答放這裡,或許對修道的朋友有啟發。
道友定行閱讀《修學劄偈》後問:《修學劄偈》裡說:丹士一旦玄關開顯,即生煉神煉形之妙用矣。紫陽《金丹四百字序》雲:“以形神契坎離二卦。”丹法裡的卦具有多重的象徵意義。坎卦象徵命功,為形;離卦象徵性功,為神。形神是丹道最基本的概念,也是最基本的修煉要素。宋代張虛靖天師口訣中說:
神出體,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
如此朝朝並暮暮,自然赤子産真胎。
這是神修煉形口訣。
宋代王常的丹道著作《真一金丹訣》有清虛無為煉神法、胎息煉氣複本還元法、龍虎交媾煉形法。王真人認為修仙先要煉神,待清虛自然之道修成,再來煉氣、煉形,複還本原。這是一種高明的修持法,如同禪宗的先開見地,悟後起修,由“形而上”神)修“形而下”形)
請問:請教老師上面的一個問題:神出體,此神與後面的赤子真胎之間有什麼區別?
我說:你提的問題一時沒顧上回答,年底了,就作為2017年我答複道友們的最後一個問題來回答。
其實,“神出體,便收回”的神,在張繼先真人的原詩裡,指的是人的念頭,還不是具體的神,念頭動則心神能量資訊自然外散。有眼通者,可以直觀地看到念頭動時身心能量、資訊外散的過程。
所以修道者先要止念、收斂念頭。“神出體,便收回”,是收斂外散的念頭。避免“耗散精神損筋骨”的現象産生。“自然赤子産真胎”,赤子就是元神。元神本體得到修煉,就是真胎、聖胎。就如同肉體有丹是神丹,神體有丹是聖丹一樣。
張真人的詩,在實修中做了進一步的發揮,就是“神出體”的神,要觀想而變成“分神”,分神早期還是意念觀想的幻象,隨著修持境界深了,幻象就會變成“意生身”一樣的有形象的神體。這樣的幻觀幻修是佛道常用的共法。赤子真胎的意義還是本體元神及其升華。
張繼先真人的《大道歌》原詩是:
道不遠,在身中,物則皆空性不空。
性若不空和氣住,氣歸元海壽無窮。
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靈臺留一物。
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損筋骨。
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
術則易知道難悟,既然悟得不專行。
所以千人萬人學,畢竟終無一二成。
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