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城。
通往大秦的驛道,遠出城境線外十里。
林城當權會同林城監察司與執禁團早早來到這裡等候,今日,是李治平抵達林城之日。
與那日言城迎駕的隊伍一眼可見的牴觸不同,林城這方多的是人喜笑顏開地翹首以盼,其中更有多人與分列另一邊的林城監察司與執禁團等人笑談不止。
自李治平先後在言城和蘇城取得了王權一統的進展後,林城監察司已收到來自大秦的傳書,李治平推動王權一統的訊息已經在林城流傳開來。
這對林城的暮秦之人而言,可是天大的好訊息。
他們朝朝暮暮,盼的就是大秦一統的這一日,對他們而言,只要歸附了大秦,日後就是一片和順。
當然,林城權貴們自然不會全是暮秦之人,其中亦有人與城主林禮仁一樣,沒有忘記多年來的仇恨,更不信任大秦和天雷宮能有一片好心。
當前幾日聽聞李治平即將抵達林城,為推行王權一統而來時,林城兩派一片譁然,當即引起了激烈的爭執。
而暮秦派本來就勢力強大,加之又有監察司和執禁團的支援,順應王權一統的聲音很快便佔了上風。
反對支援王權一統那一派則就只能依靠林禮仁和青仁堂,可沒想到一向站在他們這一邊的林禮仁和青仁堂堂主林禮智這一次卻稱大勢所趨頑抗無益。
這讓反對王權一統的人感到很困惑,雖有來自大秦的書信稱言城和蘇城已試行王權一統,但這終究是大秦的一面之詞,沒有言城和蘇城的證實,如何能盡信?
他們不知的是,不論是他們,還是暮秦派,都不知真正的合作是什麼,更不知真正的合作早已在暗地裡完成。
所謂推行王權一統,亦真亦假,明面上大張旗鼓,不過是為了掩人耳目。
林禮仁已經做出了決斷,暮秦派自然是歡天喜地,反對派無可奈何,只能期望這一次會帶來好的結果吧。
當李治平的儀仗抵達時,林禮仁被請上了車駕,迎候的隊伍調轉方向,浩浩蕩蕩向林城而去。
車駕內。
李治平親自為林禮仁斟了一杯酒,舉杯道:“日前在驛道上,遇到了林城前往大秦救援的軍隊,有林城和各方軍隊的馳援,相信大秦災情能及時回覆。這一杯,治平代大秦百姓致謝林城主。”
林禮仁看看李治平,又瞥了一眼一旁默默垂首的楚玉琢,道:“李首輔和李首相下了調令,我林城又如何敢不馳援。此舉亦可看出李首輔心繫災民,宅心仁厚,若說致謝,林某倒是有一請。”
捻起酒杯,卻不飲下。
因為楚玉琢在場,拿捏不定當不當說的話也暫且不說。
李治平暗暗點頭,道:“林城主但說無妨。”
林禮仁道:“林某隻是希望李首輔的眼裡不光只有大秦百姓,同樣也能有我林城百姓,世間百姓。”
李治平道:“自然,世間百姓是一家,治平定不負林城主所望。”
聽到這句話,林禮仁才與李治平酒杯一碰,同飲了這杯。
心知肚明的話,礙於楚玉琢,只能以話裡有話假若試探。
回身落座,李治平看向楚玉琢,道:“兩位應是很熟悉了。”
楚玉琢只是看了看林禮仁,道了一聲:“林城主。”
便算是打過招呼了。
林禮仁卻是臉色一沉,冷言冷語道:“自然是熟悉,託楚司東的福,青仁堂數位弟子至今尚未痊癒。”
楚玉琢面不改色,沒有一絲歉意,也不置一詞,從這林禮仁能看出他應是不知李氏父子已經暗中與各城有了合作。
林禮仁說的事,是數月前李令山要求徹查五行太玄相時,楚玉琢為探明青仁堂是否有隱藏的太玄境修道者而大展神威,重傷了多名青仁堂修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