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城,與大秦僅黃龍山一山之隔。
自古也是東南西北四座聖山內中原之地的中心,至今與大秦在黃龍山脈的東西兩向盡頭仍有交壤。
早在千年以前,姬姓王權統治世間百姓期間,王城盤龍城雖在如今的大秦境內,但黃城也已開化完全。
曾經世間百姓的生息之地,黃城和大秦各佔半壁,可謂得天獨厚。
延續至今,論可用以生息的土地,和一城的人口,黃城也僅次於大秦,遙遙領先於外八城。
外八城的城建,城區幾乎都是內城與外城,再加上城外疏散的村落。
大秦,把原先世間獨一的盤龍城改建七層天雷宮,天雷宮外層環繞的一圈寬餘十里的土地改稱盤龍城,盤龍城外還有一片百姓聚集的城區,再外才是廣袤而疏散的村落。
環形的城區,越外圍面積越大,每多一環都是成倍的增加。
可見外八城要比大秦小上多少,它們人口沒有那麼多,開化之地也沒有那麼多。
但黃城,雖沒有大秦那麼多宏偉的建築,不說那巍巍的七層天雷宮,就是如今的盤龍城那般繁華之城區也沒有,可只論百姓聚居和土地的面積,幾乎可以匹配上。
若是沒有道門,唯世俗王權而論,人多地廣就意味著力量。
而有道門的存在,人多地廣也意味著後備充足。
可想而知,天雷宮主宰的大秦最初對於黃城的防備之心會有多重,那條修道者止於世家的禁令,就是因限制黃城而起,後才推至外八城。
之後天雷宮仍不放下戒心,一手導致了黃龍觀與黃城當權者的隔斷。
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把黃龍山納作了天雷宮門下雷法第五重修道者進入七野前的試煉之地,令黃龍觀下山不便,與黃城當權有關的人更再也上不了山。
天雷宮本是打算把黃龍觀逐出黃龍山,指定地點遷至兩城接壤之地,更便於派駐人手監視,最終未能如願。
但現在的局面也相差不大了。
時至今日,黃城也幾乎失去了黃龍觀作為後盾,黃龍觀可謂不再入世。
雖然天雷宮也根本不把黃龍觀放在眼裡,但無論如何,於世俗而論,有道門支撐總是會多出變數。
外八城因都與大秦遠隔千里,各城的監察司和執禁團加之城外的駐軍相較力量弱小,各城有道門的存在,即可形成制衡。
黃城沒有這些優勢,這種情況下,幾乎就沒有了與大秦周旋的餘地。
黃城的百姓,是當初分立十城時,不捨離開中原的那些人們的後人,他們的祖先沒有經歷外八城開化之苦,而時至今日,他們所經受的,或許要比外八城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每年的被除籍之人數量,除了偶有像今年凌風谷挑起對天雷宮的反抗一樣的事發生之外,黃城都是十城之最。就連所要繳納給大秦和天雷宮的賦稅,黃城也是世間之最。
黃城連反抗的勇氣也沒有,因為大秦和天雷宮舉手就可將他們覆滅。
這種絕望之下,大秦的百姓還能拋棄人性以食子改變命運,黃城的百姓除了承受外,再沒有任何奢望,他們連一點可能的希望都看不見。
......
黃城城宮。
城宮內簡陋非常,沒有任何裝飾,毫無精緻可言,不止如此,甚至有些破損之處也沒有修繕。
只看這裡,就能體會到黃城的蕭條,因為這裡是最不該蕭條卻蕭條如此的地方。
議事大殿,同樣牆梁斑駁。
此時大殿內,或站或坐聚滿了人。
本是一城權貴的人們,身上衣著盡顯樸素,細看之下,甚至還有人的衣服上打有補丁。
就算高坐的城主,也毫無華貴可言。
人人面容清瘦,毫無神采。
卻唯有兩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