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辰後,言行來到了落霞山的山腳處。
出乎他意料的是,原本以為落霞山四周應該人煙稀少,而這一路走來,越接近落霞山,群居的百姓房屋卻越來越密集,落霞山腳四周儼然是整個佛城最熱鬧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地方。
這一路越走越不便於他的隱蔽,所幸是夜裡,少有人外出。
落霞山山腳四周,被稱為佛腳。
之所以佛腳人口繁盛,是因佛城乃一片戈壁平原,土地多貧瘠,水源稀少,且常乾涸。唯落霞山山間有溝壑,蓄水雖不多,但落霞山方圓數里內卻草木繁茂,用水無憂。
這本是落霞寺所有,但落霞寺佛法慈悲,體百姓疾苦,更以救苦救難為本。早遷百姓聚於落霞山山腳,又舉落霞寺全寺之力,與百姓一道開荒耕地,共築居所。
時至今日,佛腳的繁華程度雖與其餘諸城遠不能比,但與這佛城偌大地界其餘地方相比,已是最好了。
佛城與其餘九城都不同的是,它並無世俗的權勢代理機構,沒有所謂的城主,也沒有各級司府。
代理世俗權勢的,從來都只有落霞寺,而落霞寺卻不戀俗,沒有立下任何刑罰典律,也不向佛城百姓徵賦收稅,只致力於開化教化。
但落霞寺不徵的賦稅,大秦卻從不曾免。
佛城土地本就貧瘠,一無多餘之糧,而更無多餘之銀。要繳納大秦定下的那麼龐大的賦稅,勢必會加重百姓生計的負擔。
為解這一難題,落霞寺絞盡腦汁,幸而最終得周城賈家相助。
佛城因經年風沙侵襲,致山石風化而產玉,玉於佛城而言並無價值,在他們的觀念裡,此乃身外之物。
而賈家作為聞名世間的商賈,自然知道玉出佛城而有其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於是,賈家提出由落霞寺號集佛城百姓勞作之餘尋玉採玉雕玉,落霞寺高僧誦玉,再經賈家高價出售,佛城無所得,賈家購玉之資盡歸佛城監察司,以此抵大秦賦稅。
落霞寺和佛城自無異議,而大秦只要能收到所需賦稅,自然也無異議。
起初,賈家只是把佛城之玉出售在周城和大秦,兩城的售玉所得其實遠不能抵大秦定下的賦稅,賈家實多有從其它產業中貼補。
後經多年活動,終於在世間十城開起了流金消玉苑,得以將佛城之玉在九城售賣,各城漸有聽聞賈家善舉,有餘財之人便多有上門買玉,以此為賈家的善舉和佛城出一點心意。
這也是世間的一大善緣。
佛城百姓僅僅只是勞作之餘付出了一些時間尋玉採玉雕玉,而得以免除額外的一筆龐大賦稅,這都得益於落霞寺和賈家,還有世間各城充滿善意的無私幫助。
也因此,佛城百姓更加尊崇落霞寺,更加感念落霞寺的恩德。對於他們得到的善意的幫助,而心存善念,由此佛城得以安平,無雞鳴狗盜,更無搶奪爭端。
所以,在落霞寺多年的感召和努力之下,佛城無需世俗權勢的代理。
洗滌人心,淨化人心,把善植入人心,就是最好的典律。
賈家開在佛城的流金消玉苑也得到了尊崇和愛戴,賈家對於佛城的恩情是無法言喻的,因此,這座沒有一戶人家安家置業的落霞山,唯有流金消玉苑坐落在佛腳百級石階之上。
對此,賈家本是拒絕的,稱流金消玉苑銅臭酒肉味太重,玷汙滿山佛氣。
而落霞寺卻稱,賈家大善,佛亦感念。落霞寺一門虔心向佛,心無銅臭酒肉,銅臭酒肉即不入心。
一片誠心相請之下,賈家也不好一再推辭。
於是,流金消玉苑作為唯一的俗世產業登上了落霞山,落霞寺本劃出半山一片平地,但最終賈家只願接受百級石階之地,算是各退一步,各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