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因與他的兩位師弟了難和了苦已經遠去。
法事已畢,靈光圈早消。
而此時,暮色已臨。
原本靈光圈罩住的那些百姓人家紛紛點起了燭火,那些原本緊閉的房門也先後被開啟,各有百姓從房中走出,揭下了貼在他們房門上的符紙。
法事已經做完,代表著他們不會再被逝者的怨氣所感染。
那個逝者他們都認識,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鄰里,但每個人面上都沒有悲傷,只有平和。
在佛城,一個人的死去,只代表著這一世的終結,他們都相信死去的人又再一次走上了下一個輪迴,他還會在這世間的某處重生。
他們也是一樣,終將會走上這個輪迴。
不悲不喜。
言行又再次隱去,藉著佛城人家的燈火和天上的星月之光向這片戈壁中唯一的高處而去。
那裡是落霞山。
佛城地處特殊,尤其落霞寺坐落的落霞山所在。
曾經的異獸之禍經由西北戈壁來侵,異獸所過之處食人食獸食草木,異獸所過之後只剩荒蕪貧瘠,可謂寸草不生。
千年前,今日之佛城無人煙,唯有落霞山上一座落霞寺。
起初,當異獸來侵時,落霞寺高僧本已決意拼死一搏,能擋下多少便為這世間擋下多少。
而奇的是,那場前前後後延續十數年的異獸之禍,如潮的異獸大軍路經落霞山周,卻好像看不見那數百里內唯一的青翠山林,絲毫不曾犯落霞山。
落霞寺高僧對此不明所以,但若能參透其中原由,或許能為世間生靈化去這場浩劫。
因此,落霞寺眾僧對這一異狀不敢視若無睹。
後跟蹤異獸來到西華山,見沖天怨氣在西華山傾瀉而出,而異獸也變得更加狂暴。終悟出,異獸東來,為食怨而來。之所以未犯落霞山,是因落霞寺終日唸經誦法已化眾生哀怨。
異獸大劫後,隨著中原人口不斷繁衍,中原土地已不夠生息所需。
後,在天雷宮的運籌之下,中原百姓隨世間道門遷出中原,才有瞭如今的外八城。
其中有一部分百姓遷至西華山之西五百里外的落霞山周,在落霞寺的庇護下安身立命,經數百年的生息繁衍,成了今日的佛城。
佛城水源稀少,土地貧瘠,百姓的生計較之他城確實更為艱苦。
但經落霞寺高僧教化,百姓對此也甘之如飴,虛懷若谷,平安為本,少了諸多欲念。
落霞寺沒有忘記千年前的災禍,高僧們自百姓遷至佛城始,對異獸浩劫的防備都不敢有一分一毫的懈怠。
數百僧侶常年都在百姓間行走,時刻不忘傳道授經,導人去怨。
感念長久以來落霞寺對佛城百姓的所作所為,百姓們對落霞寺的教導也銘刻於心,落霞寺更是香火不斷,閒暇時,去往落霞寺朝聖的香客絡繹不絕。
或許,正是這經年的平和與對清苦的甘之如飴,有了應有的回報。
隨著五行大陣千年期將近,鎮邪之力大減,本應有先頭的零星異獸來侵,曾經的入侵之地佛城卻不見有一隻異獸。
反而是北之衛城,數年來不斷有異獸來侵,並且有越來越多之勢,像極了千年前西華門和西華軍門所面對的異獸浩劫前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