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大秦,雄踞中原半壁。
中原五聖山之內,為中原之地,沃野千里,地勢平坦,一望無際。
僅有一山撥地而起,東西向劃線,連綿數十里。山腳坐於東,山勢起伏相盤,越往西山勢漸高。直至最高處,山勢巍峨,兩座嶙峋山峰對立,猶如巨龍張口嘯天,終年有黃霧繚繞此間。
這山,正是中原五聖山之中的黃龍山。
千里中原,曾是人世間第一片安寧淨土。曾經的世人都聚居於此地,而今世間分十城,這片廣袤之地僅有兩城。
中原五聖山之內,以黃龍山劃界,黃龍山以南為秦城屬地,黃龍山以北為黃城屬地。
千年前,曾有一姬姓王權,王城便坐落在黃龍山東腳偏南不遠處,稱作盤龍城,方圓數十里,今秦城屬地。
道門當權後,這座曾經王城,一改昔日面貌,天雷宮廢無窮人力,用無數的巨石在這座數十里方圓的王城舊址上建七層天雷宮。
它的第六層已高過了黃龍山的最高峰,無論遠看近看,都氣勢恢宏。
難以想象為了建造它,究竟耗費了多少人力,多少時日。更難以想象,如此龐大如此耗費民力的工程竟會出自一座道門。
這座七層天雷宮就是這個道門當權者昭示其野心的明證,每一個看到它的人,都知道天雷宮要的不只是道界至尊,他還要的是世間一統的無上王權。
可讓人稱奇的也正是這一點,明明世間已無人能反抗大秦和天雷宮的威壓,明明他們已有足夠的實力無視世間道界和各城勢力的阻礙一統王權,可天雷宮為何遲遲不走出這一步?
不過大秦和天雷宮雖未稱王權,而大秦之令卻已遍行世間,大秦也已成世間都城之實,是不是這樣對他們而言也已足夠?
這座七層天雷宮,每上三百級就有一平坦處,這就是每一層的所在,呈環形分佈屋舍道場殿宇。
越往上層,面積越小,每一層代表著天雷宮雷法所在的修為,也正合雷法修為越往上提升一重人數越少的規律。
第四層,石階的兩側,有兩座大殿,左邊那座橫額紫金楷書“大秦監察總司”,右邊那座橫額黑體楷書“大秦執禁總團”。
第六層,石階的兩側,右側是司掌世間道界的乾坤殿,左側是大秦相閣。相閣共三層,第一層有數十位輔臣,第二層是三位輔相,第三層只有首相一人。
斷時局變幻,決天下大事,皆出此閣,故此樓閣橫匾上書三鑲金大字“御天下”。與相閣相鄰的,是一座大堂,白匾黑字“一律堂”。大秦重律法,世間律法盡出此堂。
第七層,也是這方圓千里之內最高之處,此處就是大秦城主和天雷宮掌門秦氏一門宗室所在。亭臺樓閣於巨石之上石砌而成,雕龍畫鳳間彰顯其在這世間之無上尊崇,兩座大殿居中並列,如同一雙天眼俯瞰世間。一座稱萬世殿,一座稱永昌殿,寓意秦氏基業萬世永昌。
除秦氏一門外,若另有修至雷法第七重之人,也可居身第七層,至於是有是無,外界無人知曉。
從踏上天雷宮第一級石階開始算起,除了在制衡各城的監察司和相閣任職之人外,全數都是天雷宮門下的修道者,而數以萬計的天雷宮修道者也各因雷法修為的不同身在不同的層級。可見天雷宮治下的大秦,其等級之森嚴。
天雷宮的第一級石階之下,圍繞著天雷宮四周的是如各城建制一樣的各司司衙,於平民百姓間處理一城城務。即便是這些司裁他大秦數以百萬計平民百姓的司衙,也登不上天雷宮那最低的一層,更遑論平民百姓本身的地位。而其有多重視修道者,也可見一斑。
大秦的平民百姓地位雖低,但也收穫了足夠的好處,收穫了好處的人自然無怨言。而沒有收穫好處的人,不敢怨,甚至不敢怒。大秦食九城賦稅,這龐大賦稅的一大筆支出,就是支付給這些平民百姓的反撫銀兩。
反撫銀兩的根源就在那份《移契》,簽下那份《移契》可謂食子,一戶人家僅食一子,不作不勞便足以衣食無憂。而這份《移契》就在安定一城平民百姓的同時,也讓這些百姓更甘願將他們的孩子送交天雷宮,這也正是天雷宮門徒不絕長盛不衰的根源,一舉兩得。
而大秦外的九城,實可說就是他們所納的賦稅養虎為患,最終反制他們自己。
受害的,不僅是九城,還有那些自幼被送交給天雷宮的孩子,當他們還需要父母保護關愛的時候,他們已被生身父母捨棄,換了一生衣食富貴。他們自幼受雷噬之苦,日復一日斷了心之善念,當他們道法愈強修為愈深,也漸漸地泯滅了同情憐憫,由此變得殘忍狂暴,甚至有的人變得只知殺戮,喪失了最後的人性。但終歸,他們都只是一群可憐人,父母將他們當做工具,而天雷宮把他們培養成兵器,他們生來就別無選擇。
當年定下這一計,編出那份《移契》的人,心之毒辣,再難出其右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
午後,有一信使將快馬停在天雷宮第一級石階之下,躍馬而下又快步沿著石階拾級而上。郎朗晴空之下,時有雷鳴炸響,隨著石階漸高,雷鳴更甚,而他卻沒有絲毫驚異。
當他踏上第四層時,走向左側的大殿,這裡是大秦監察總司。他走到大殿前,從腰間拿出一塊腰牌向殿前守衛一展示,快步走入殿內。
殿內有人埋首閱卷,聽得有人走來,抬眼看去,只見來人是個信使,一副風塵僕僕之色,形容憔悴,知是急報。當下不敢怠慢,立即迎了上去。
那信使還未坐下歇息,急忙從懷間取出一信封,交到那人手中,大口喘著粗氣道:“言城李司座有命,速呈李首相。”
那人雙手接過信封,道:“你先坐下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