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人綜合分析了項羽、劉邦的優劣後,認為項羽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劉邦,認為局勢會向著、更有利於劉邦的方向變化的。
劉邦挑選精兵二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江東。
江東之戰拉開了序幕。
項羽和劉邦兩家的決戰,一觸即發。
項羽麾下的監軍勸諫道
“近來年年討伐,出兵長達數年,百姓疲憊窮困,倉庫沒有積餘,賦稅勞役正多,這是國家使人深為擔憂的事情。
最好先派使者向漢朝天子、進獻俘虜和戰利品,致力於農耕,使人馬得到休息。
若是不能通達漢朝天子,就上奏說道路阻隔、讓我通達不到漢朝的路徑,而後進兵駐守,逐步經營江東,多造船隻,整修器械,分派精良騎兵,抄掠對方的邊境地區,使其不得安寧,而我得到安逸。
這樣就可安坐而定天下。“
項莊卻說“兵書上的方法,比敵人多十倍就將其包圍, 比敵人多五倍就進攻敵人, 力量相當就可以交戰。
眼下哥哥神明威武,會合江東地區的軍隊, 用來討伐劉邦,其勢可用。
現在不及時攻取,將來劉邦大軍圍困我們、就難對付了。“
鍾離昧吵著說“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 謂之驕兵。
義兵無敵, 驕兵先滅。
漢朝迎長安建都,如今舉兵南向,是在違反義理。
況且,廟勝之策, 不在強弱。
劉邦的漢軍、法令暢通, 士卒精練,非我等人可比。
如今,放棄萬安之術, 而興無名之兵,我實在是為霸王感到憂懼,我們現在還急待修養啊!“
項莊言道“武王伐紂,不曰不義,何況,出兵是討伐劉邦而非討伐各路諸侯,並不是師出無名!
而且,哥哥的文臣武將都竭力盡忠, 民眾都想為哥哥效力, 如果不及時早定大業,實在是思慮的過失啊。
夫天與弗取, 反受其咎。
這正是越王勾踐之所以稱霸、吳王夫差之所以滅亡的道理啊。
鍾離昧之計, 確實很持重、牢靠,但這不是見機行事的靈活應變啊。“
鍾離昧諫阻出兵, 違背項羽的意旨, 項莊等乘機進饞, 說鍾離昧的軍權太大、威望太高, 難於控制,引起項羽的懷疑。
於是, 項羽分監軍為三都督,讓鍾離昧與項莊、項他各治一軍。
項羽舉兵北上的訊息傳到劉邦處, 劉邦的大臣、多認為項羽雖然強大不可敵、但是畢竟兵少。
而且、劉邦卻根據他對項羽的瞭解,認為項羽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於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精兵、抗擊項羽的進攻。
項羽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的勝利, 親自率兵北上解救江邊之圍。
此時鐘離昧認為劉邦兵多,建議聲東擊西, 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江北,偽裝渡河攻劉邦後方, 使劉邦分兵向西,然後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江邊的漢軍,攻其不備, 定可擊敗樊噲。
項羽採納了這一建議,劉邦果然分兵,令正在進攻的漢軍率軍向北挺進。
陳平勸阻劉邦道“灌嬰這個騎兵統領、性格急促狹小,雖然驍勇,但不可以讓他獨自擔任大將。“
但是、劉邦不從。
在灌嬰等人率軍奔赴江北後,項羽乃乘機率領輕兵迅速襲擊樊噲。
楚軍以鍾離昧、項他為前鋒,項羽親率裨將軍等人緊隨其後。
經過一番交戰,鍾離昧望見了漢軍灌嬰的麾蓋,在項他軍隊的掩護下,鍾離昧策馬衝到灌嬰身邊,在萬眾之中刺死灌嬰, 又拔出腰間佩刀斬其首級而歸。
劉邦的諸將都不能擋住鍾離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