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每天有無數輛大車,拉著鐵料送往各地,但是依然用不完。
最後李溫決定,反正放著也是放著,不如用這鐵料搞些大事情,造鐵軌。
李溫決定從餘姚到三山所建一條鐵軌,然後讓馬來拉車,無論客運還是貨運都能提升很大的運力。
最後李溫聚集近百名工匠,來做此事,工匠根本就沒聽說過用鐵軌來做路,直言不行。
李溫透過簡單的模擬,也就是造一個模型,告訴工匠用鐵軌做路可行,最終眾工匠被說服。
第一個出現的東西永遠是最難的!
鐵軌也一樣,只要有了建造經驗,就不是一個難事,難就難在沒有人見過,更別提做過來。
李溫親自指揮,畫出圖紙,演示製作方法與過程。
按照要求,丁記鐵廠順利的生產出長五丈寬三寸的“凹”字形鐵軌。
工字型鐵軌現在要打造出來還有些困難,但是目前馬力車,凹字形鐵軌完全夠用。
鋪鐵軌算是一個大工程,先是需要平整夯實道路,儘可能的走直線的道路,然後鋪設枕木,然後將鐵軌一根接一根的固定在枕木上。
餘姚距離三山所直線最近十八里,鐵軌的起點在餘姚城裡,出城門然後直接通往三山所。
重點在三山所的港口,其中一共有四站,餘姚起點算是一站,城外有一站,三山所近郊一站,港口重終點一站。
所謂人多力量大沒有任何錯誤,李溫動用了上百名工匠,數千名民夫。
有錢就是好,一通知,就有數民夫來做活,整個鐵軌鋪設,從立項到鋪設晚總共用了,三個多月。
主要是鐵軌的打造耽誤時間,丁有鐵可是把李溫的事當做大事來做,把其他工作都排在後面,全力為李溫生產鐵軌。
所以在鍊鐵廠,打鐵廠,還有眾多工匠,數千民夫的共同努力之下,餘姚至三山所的實驗鐵軌終於建成。
崇禎三年正月,第一條鐵軌正式建成,同時第一輛客運列車,和貨運列車也同時建成下線。
李溫特意選擇了一個吉利日子,進行通車儀式進行慶祝。
這一天好如春節那般熱鬧,無數男女老少擠在鐵軌周圍看熱鬧,倒是要看看兩條鐵條怎麼能走車。
即使天寒地凍,也止不住看熱鬧的心情,在餘姚起點一直到三山所的港口,這一路都站滿了人,數萬人是有的。
餘姚起點被李溫命名為餘姚站,車站在餘姚的南城,原本是一大戶人家都院子,不過已經荒廢,被李溫買來改建成車站。
鐵軌一路向北,穿過餘姚城,穿過北城門。
這一條路選的很是恰當,並沒有拆除過多的建築,就能從南城一路北上,穿過北城,一直通往三山所的港口!
喜歡為政大明請大家收藏:()為政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