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人海不為過。
李溫站在高臺之上,四周圍聚這看熱鬧的百姓,所有人都像見識見識能在鐵條上跑的車什麼樣子。
李溫也沒多說什麼飛話,無非是希望大家出行方便,所以才有此路的通車。
緊接著就是擋著的板子被撤開,露出鐵軌馬車的真容。
這是一列客車,鐵質的車輪,緊扣在鐵軌的凹槽裡,木製的車廂,一共八個車廂,排列這掛在一起,上面還有遮風擋雨的棚頂。
每個車廂兩丈左右長,八尺左右寬,裡面有固定上的椅子,每個車廂能坐二十人左右,而八個車廂就能做一百六十餘人。
在車廂的最前面有個半短的馬伕車廂,是馬伕趕馬的位置,一共有四匹精裝的大馬來拉車,可以根據所拉東西的多少,增減馬匹。
如果是拉人,四匹馬完全夠用。
李溫與眾位衙所的各個部長乘坐在第一節車廂,後面的車廂有商戶,也有抽籤選出來的百姓,坐滿整列馬車。
一聲呼哨,馬力列車緩緩動起來,馬伕一甩鞭子,翠響的鞭花,催促著健壯的大馬躍動四蹄,列車越來越快。
人群隨著列車移動,馬拉列車的速度並不慢,且十分的平穩,要比平時的馬車穩上很多。
首先鐵軌是平直的,沒有起伏,所以就無顛簸,同時特製的車廂安裝的粗大的減震裝置,是工匠打出來的鋼鐵彈簧。
馬車啟動,隨不及風馳電掣,可是要比普通馬車快。
普通馬車因為顛簸的原因,沒辦法跑的太快,而列車卻沒有這樣的困擾。
平時做馬車至少要兩刻鐘才能到三山所,乘坐這馬力列車,一刻鐘左右,就穩穩放停在三山所的港口。
當馬力列車穩穩的停下之後,人群沸騰了,如此東西簡直是神器,不僅速度快,拉得人還多,自然是得到人們的認可。
大明朝的百姓徹底是被這東西給吸引住,就好像遇到了大怪獸一樣,上下打量,恨不得坐上去試一試。
返回餘姚拉的是貨運車廂,也是八個車廂,規格與客運車廂一樣,只不過是沒棚子而已。
車上裝滿糧食,運往餘姚,八個車廂,所拉的糧食足足有上萬斤,這拉的可是要比普通馬車多一切,馬少一些,六匹馬,拉著上萬斤糧食,飛快的回到餘姚。
無論是客運還是貨運,實驗都非常的成功,收費告示也隨之貼了出來。
客運是每個人收一文錢一次,而貨運重量來算,可要比馬車運輸便宜些。
一文錢並不貴,馬車幾天來多次測試都沒有問題,終於進行了正式通車,很多老百姓,都要花上一文錢來體驗這馬力列車,感受一下這神奇的東西。
當然李溫要建造這條鐵軌,目的除了實驗一意外,還有就是為了運輸貨物。
因為三山所的土地價格上漲,很多用地頗大的工廠,紛紛來餘姚城外建廠,就像陳家的繅絲廠那樣。
如今有了這馬力列車運輸貨物更加方便,商戶也不用原來拉的少的馬車,紛紛預訂馬力列車,準備用這新工具進行運貨。
李溫的日子過得滋潤,生意做的順暢,無論是新式繅絲車的出現,還是鐵路的運用,無不顯示著三山所的發展已經與大明其他地方有這本質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