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欲要南下的想法被扼殺,不知道他是因為生氣選擇洩憤,還是他根本就對危機沒有一個根本的認識,導致了他一錯再錯。
崇禎二年十二月一日,袁崇煥被逮捕下獄,也就意味著戰後清算開始。
再次戰役中,多位武將力戰身亡,更有多人下獄,對大明武將來說,這絕對不是一個好訊息。
在此時的大明,武將依然忠心耿耿,亦頗有能力,若是重提練兵之心,未嘗不能與建奴對抗。
反官文官,如此時候,卻還想著同黨伐異,互相黨爭。
更是在建奴離開京師,撤回遼東途中,更是有十餘城投降,皆是文官所謂。
大名文管口口聲聲為大明社稷,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屠刀一橫,皆是跪下乞降,文人風骨無矣。
在東林的影響下,自以為勤奮之君,力圖大明中興之君,不過一無主見,自以為是之徒。
這此戰役之後,一切牛鬼蛇神都現出原形。不要說崇禎毀於東林,只能說他也不是什麼能挑起大梁的君主!
崇禎三年正月,京師之變傳到了李溫的耳朵裡。
餘姚城裡的衙所早已經建設完畢,並投入使用,整個餘姚城也再次煥發生機,無數商人在三山所行商,卻是在餘姚城裡建豪宅居住。
儼然餘姚知縣變成了擺設一切事務都由李溫接管下來,竟然是沒有人覺得這有什麼問題。
知縣衙門已經變得荒廢,自打魏碩儒為李溫管起律法,事實上,餘姚已經沒了知縣,只有空掛一個名頭而已。
送往知縣衙門的朝廷邸報,現在都送到李溫這裡來,由此李溫也就是知道了京師大變,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多名武官下獄,而新補武官卻不曾提起。
李溫才真切的知道大明大勢已去是什麼樣子,所以他要開始加緊行動起來。
因此第一要務是擴兵,民團有兵一千五百餘人,其中一刀挑選走一部分,去做訓練,還有一部分做城中治安,還有一部分在紹興,好漓渚關鐵廠。由此一來,民團士兵也就是八百多人。
李溫有銀子,還有政策,就是民團士兵的家庭優先租地。
所以招收民團告示一貼出來,與之前相比,是更加的火爆。
李溫這次準備在再招五千民團士兵,現在他的地盤並不大,只有餘姚和三山所兩地。
且他的火力強大,皆是火器部隊,選拔之後會分成炮兵和火銃兵。
如今選拔士兵自然是不用李溫親自過目,一切都是馮把頭來做。
當然京師之變對李溫的觸動也不僅僅是這些,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自己不受影響的發展。
因為李溫知道,農民起義馬上就會像洪水一樣,從西北開始席捲全國,而建奴有了這一次入關的經驗,那麼接下來還會繼續扣關,所以以後有得大明朝廷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