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那巨大石碑最開頭幾句話,就發人深省,直擊靈魂。
普通人都會被矇蔽,之所以會受到矇蔽,就是因為所見只是但一方面,沒有接觸到大道。
雖然李梔的目的是挖掘石碑附近被埋藏的線索,但是怎麼可能有人在見到夫子手跡之後,還會無動於衷?
李梔和張孤桐屏氣凝息,仔細參詳著夫子這一篇《解蔽》。
與昔日溪湖學宮用來考核學生的《勸學》的淺顯易懂、循循善誘不同,這篇文章恣意澎湃,意境深遠。
“治則復經,兩疑則惑矣,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
人的思想統一,就會堅定內心,毫不動搖。如果自身都不堅定,在堅持和鬆懈之間左右為難,在正義和邪惡之間徘徊猶豫,在公平與偏頗之間遊移不定,那就會被矇蔽。
後面兩句則是說世間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這世間不會有首鼠兩端又全都正確的道理。
很多人都覺得可以左右逢源,八面玲瓏,但在夫子眼裡,此為取巧,並非正道。
“亂國之君,亂家之人,此其誠心莫不求正而以自為也,妒繆於道而人誘其所迨也。私其所積,唯恐聞其惡也。倚其所私以觀異術,唯恐聞其美也。是以與治雖走而是己不輟也。豈不蔽於一曲而失正求也哉!心不使焉,則白黑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況於使者乎!德道之人,亂國之君非之上,亂家之人非之下,豈不哀哉!”
僅僅看完這一段,李梔和張孤桐就覺得如五雷轟頂,喟然長嘆。“夫子不愧為夫子,他看的太透徹了。”
在夫子眼中,那些亂國之君主,誤導他人的學者並不是不想讓國家昌盛,並不是不想讓自己的學說能夠傳播開去。他們只是受到了矇蔽,將錯誤當成正確,將正確當成了錯誤。
他們自私自利,膽小怯弱。他們深信自己的一切,生怕別人與其思想相悖。
一旦有人指出他們的過錯,他們就會恐懼異常。一己偏見,也是矇蔽。長此以往,就算黑白都擺在眼前也是視而不見,就是雷鳴振聾發聵也充耳不聞。長此以往,那些真正有道德的人,真正知道真相的人就會遭受他們的針對,那真相也就會被掩埋。
“我現在知道為什麼你父親要把那有關真相的線索埋在這裡了。”張孤桐只是看完了《解蔽》的第一段,就已經熱淚盈眶。
李梔全身心看著那石碑,隨口回答。“只有這塊《解蔽》,才適合存放真相。等一下!你說我父親?”qqxδne
“你真是笨啊,你的白爺爺不是和你說過這東西是十幾年前一個人類朋友埋在這裡的?十幾年前,那除了你父親,白爺爺還會認識哪個人類朋友?”明明很聰明的李梔,卻從來沒猜想過那個人會是自己的父親。
李梔看了一眼石碑文字,又轉頭看向石碑底座。
張孤桐阻止了他。“虛壹而靜,心不可二。”
李梔苦笑,“虛壹而靜”是《解蔽》最關鍵的四個字,起碼他是這樣認為的。張孤桐看出他在猶豫是繼續看碑文還是去挖掘碑文下面藏著的秘密,所以用這四個字警告他,不可三心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