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正因為金雞極注重專業水準,而非演員本身的星光或者說知名度,因此對實力派演員的發掘『性』和預見『性』是非常強大的。
很多得獎時還是“小透明爆冷”的影帝影后,等他們走紅以後,觀眾們才心服口服,確實是演技精湛,名至實歸。
小陶虹《黑眼睛》金雞封后,時年26歲,之後再主演《春光燦爛豬八戒》而成名;
餘楠《驚蟄》金雞封后,時年28歲,之後再主演《圖雅的婚事》問鼎柏林金熊獎,然後連線商業大片女主,《無人區》《智取威虎山》《戰狼》,成為一線女星;
當然還有後來大紅特紫的“達康書記”吳崗,他在《鐵人》演王進喜,拿金雞影帝,贏的還是《集結號》拿了金馬、華表、百花三料影帝的張函予,
夏宇《警察有約》、劉火化《美人草》,金雞封帝,時年都是26歲;
袁荃,22歲到25歲,《上海紀事》《春天的狂想》《藍『色』愛情》《美麗的大腳》4部電影分別拿了2次金雞影后提名,2個金雞女配;
張子怡,27歲,《茉莉花開》獲得金雞影后;
所以,單看看這些名字,誰能說金雞獎不鼓勵和發掘優秀新人?誰能說金雞獎獲獎者的含金量低?
還有諸如陳道銘《我的1919》,蔣文麗《立春》,孫醇《秋喜》,鄭振瑤《美麗上海》,金雅琴《我們倆》,戈治均《押解的故事》,滕汝俊《那山那人那狗》……
對這許多職業定位是“演員”而非“明星”的藝術家老師來說,一次金雞獲獎經歷,可能就是他們一輩子演藝生涯最重要最光輝的一瞬間了,此外,和那些光鮮大明星便再無交集。
那些網路影港)評臺)人粉)們,一邊整天鄙視《戰狼》鄙視《泰囧》,嚷嚷什麼票房不能代表電影的一切,並藉此常年吹捧香江灣灣獎項如何權威與公正;
一邊又對過去幾十年裡,真正給予了那麼多冷門文藝電影、實力派演員、表演藝術家予以肯定、甚至是最大肯定的金雞獎,如此不屑一顧;
明明完全不加了解,便隨便加以“黑幕”“不公”等罪名,哪怕這些電影是他們從來沒看過,甚至聽都沒聽過的。
這種『裸』的雙重標準,何其不公?他們的邏輯,難道能夠自圓其說麼?
歸根結底,還是這些影港)評臺)人粉)們,思想根子上就不對頭,對但凡和“體制”沾邊的獎項,抱著骨子裡的敵視和不滿情緒;對內地自己的獎項、演員乃至於一切,更是自卑自輕自賤,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
在我國國力日益強大,新一代網民尤其充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時候,這些人卻仍舊受了娛樂圈港臺資本勢力的影響和洗腦,甚至自覺不自覺地為虎作倀,為其助力四處鼓吹;
所以說,這些人實在是跪得時間太久,根深蒂固的軟骨症,而他們對金雞獎的種種抹黑和攻擊,更基本上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金雞獎數十年來,到目前為止,觀眾口碑最差最受詬病的獲獎者,大約就是黃大明瞭,這也是金雞獎難得走眼的一次。
然而當時《中國合夥人》,確實是票房口碑雙豐收,5.4億票房高居2013年度華語片第五名,黃大明的“成冬青”一角也是他演藝生涯中難得的高峰,一掃過往印象,讓觀眾們也大為改觀,好感度上升不少。
所以當時他又接拍《精忠岳飛》時,也沒多少人覺得他不配演岳飛這等千古英雄,足以說明他那時的聲譽還是相對不錯的。
誰想到他後面連續是《白髮魔女》《何以簫聲默》《大鬧好萊塢》等圈錢爛片,票房和口碑雙撲,自身演技表現惡劣,招致大眾惡評,徹底敗壞了自己的口碑。
黃大明的例子,是獲獎者自己太不愛惜羽『毛』,其獲獎作品原來不是良好起點,而是生涯不可複製之最高峰。但卻不能因此牽累獎項的含金量。
正如這些年,同樣也有一些好萊塢前巨星甚至是奧斯卡影帝,連續拍爛片到聲譽下滑,甚至淪落到華夏來和小鮮肉小鮮花們配戲,演的還是國產圈錢爛片。
阿德里安·布勞迪,尼古拉斯·凱奇,說的就是你們兩位,甚至邁克爾·道格拉斯也可能是下一位……
——奧斯卡獎的權威『性』和含金量,難道就會因這幾位奧斯卡影帝的墮落而降低和蒙塵麼?
因此,亦足以說明,影港)評臺)人粉)們整天單抓黃大明這個個例來攻擊金雞獎,是何等以偏概全,你們敢連奧斯卡金像獎也否決了麼?
我們這裡不罔評三金到底那個更具含金量,也不罔坪哪個更有權威『性』。
金雞與金馬的成立與存在各有自己的時代背景,各有自己的訴求,自然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什麼?金像獎?那玩意真的沒有任何優點,有人說過內地拿金像獎影帝的難度比歐洲三金還要難,僅次於它的前輩奧斯卡金像獎。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華娛之縱橫》,微信關注“或者”與更多書友一起聊喜歡的書
喜歡華娛之縱橫請大家收藏:()華娛之縱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