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太清四年,亦是大寶兩年二月,亦是湘東王派遣大將徐文盛攻打尋陽之時。而早在太清四年,亦是大寶元年十二月,湘東王就命徐文盛率水師取湓城,而後東下攻侯景部。徐文盛以水師舟船未濟為由,只以陸軍擾襲尋陽郡邊界幾鎮。後湘東王幾次遣使督軍,徐文盛便於二月發兩萬水軍,自貝磯南下往湓城。於蘄春南與晉南王旗下盧奕部水師交戰,未克,遂北退。
盧奕水師勝績傳至湓城,岑孫吾不喜反憂,遂邀軍帥盧奕至府內。與他言道:“如今春苗初長,不是大戰良機。若能休兵至夏收,便可整兵東下。而今湘東王對尋陽虎視眈眈,早晚必來攻。徐文盛其人雖是縝密良將,但為人優柔,視界亦狹小,此人為帥,斷不是盧帥你的對手。所以,反要助他居帥位,莫被替換。”
盧奕便問:“先生意思可是讓他贏?保他帥位?可若讓他贏,便挫了自家青雲水師鋒芒。況且,末將想,三月後,青雲水師必要東下奪南豫州。若那時湘東王自背後攻來,豈不是讓我等腹背受敵。不如,先了結此戰。”
岑孫吾沉吟道:“了結此戰,卻未必瞭解此事。徐文盛敗北,湘東必派其他大將前來。除非……”
盧奕接道:“了結郢州。”
這正是岑孫吾想說之話,岑孫吾道:“只是郢州身後有荊湘,此非一城一池之戰,非有兩至三次大戰不能了結。且這不同於豫章湓城殺賊之戰,而是晉南王與湘東王內爭之戰。你與我需得親去一次豫章,面見晉南王。”
盧奕與岑孫吾南下往豫章之後,青雲水師奉命戍衛北岸,與徐文盛部,虛實互探,各有勝敗。而盧奕與岑孫吾亦於豫章請見晉南王,果不其然,晉南王蕭黯並不同意與湘東王蕭繹決戰於郢州。
蕭黯並非不恨湘東王蕭繹,他去歲至今輾轉接到過幾次嶽陽王兄書信。王兄書信中對這個他自幼敬重的叔父咒罵聲聲,恨之入骨,也罵蕭黯懦弱無能,親疏不分,未能全力救兄長河東王。蕭黯心內實與三兄長嶽陽王一樣,恨極了這個叔父。他擁重兵不救京城之難,卻攻伐骨肉,使得荊湘精英折損於自手,使得王兄河東王慘死。又居心叵測於國難之時,眼見甚至可能授意蘭裕攻打始興。又追殺王叔邵陵王,逼其去北地,使王叔慘死。可蕭黯再恨,也不能與他決戰,不敢與他決戰。他實在無法眼看江東被侯景賊佔據荼毒,卻轉而與自家叔父血拼。便是贏了郢州又如何,不是還有荊州,還有益州。難道要他平了天下,誅殺盡骨肉之後,才能解江南之難,京城之困嗎。
岑孫吾也深知他的心思,只道:“只怕湘東王心思不與殿下同,他對尋陽是志在必得。我王師若不與之決戰於郢州,則必須要抗敵於湓城北。”
蕭黯便問盧奕:“可能扛住?”
盧奕道:“若是此時荊湘兩萬水軍,則可輕易扛至夏收,而後分兵東下不成問題。若湘東換帥或親率大軍傾荊湘全力而來,將有兩種可能:一為我王師與湘東王仍必有一戰,即為決戰於湓城;二為我扛住湘東大軍,使其滯留上游,只是我再無力分水師東進南豫州。”
蕭黯便問:“若決戰湓城,你可有把握勝?”
盧奕道:“不敢輕言於殿下,此其取決於湘東王此戰主帥、所投兵力、郢州局勢等因素。但末將心內卻知,尋陽百姓剛得生息,土地剛長莊稼。我部水師又大多來自移民至尋陽的流人,家眷俱在尋陽。湓城若有失,戰火必將重燃於尋陽,又將有多少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而收複建康又不知將待何時。所以,我尋陽軍實退無可退,只能必勝保湓城。”
蕭黯又問:“若你部扛住湘東三月,我調陳霸先徐子瞻北上。再分兵東進南豫州。可行否?”
盧奕沉吟片刻道:“若荊湘不拼死壓境,待陳霸先、徐子瞻部北上,可以分兵兩線。若兵船造足,再多與我一月。訓練陳徐所部水師,兩線均可成。”
蕭黯拍案道好,又問岑孫吳道:“岑先生,頂住荊湘大軍至夏收,再分兵東下,可好?”
岑孫吾微微一笑,道:“荊湘重兵,非神力不能扛。殿下不如早做籌謀,先將陳霸先部主力調往湓城。甚至告訴陳霸先,可棄新安郡。”
蕭黯猶豫道:“新安郡也是春苗剛長,怎能棄民不顧。”
岑孫吾道:“告訴陳霸先,民可盡數帶至臨川等地。新安流民可讓李聿澤調撥安排。新安失去可再得,湓城有失,不可再得。”
蕭黯道:“徐文盛部那樣勢大嗎?”
岑孫吾道:“非徐文盛部強勢,是湘東王強勢。”
然而不久之後,突有探報傳來,徐文盛死於武昌,湘東王調王僧辯自巴陵北上。此前徐文盛數次率兵不進,就有謠言說徐文盛暗自交通晉南王,遂常詐敗而歸。湘東王疑心,遂派人去查。原來卻是因當日侯景與任約攻打武昌,徐文盛妻子俱陷於城中,後侯景欲交結招降徐文盛,遂將其妻子安然還給了他。徐文盛心內感念侯景之恩,幾番留情,後來亦有意放縱任約。直到前部大將蘭裕被任約大敗殺死,才怕湘東王追責誅殺了任約。後來亦有心與侯景勾結,只未待合適時機。湘東王蕭繹遂遣人以毒酒毒殺徐文盛及其妻,子侄親信亦有多人遇害。又調王僧辯出巴陵,接管徐文盛部。
王僧辯所部一萬精銳水師,其婿定州刺史杜龕亦率五千兵眾跟隨。湘東王又從宜州刺史建寧侯王琳及巴州刺史處調出兩萬水師,同往武昌,俱歸王僧辯都督。再加上徐文盛原部一萬五千兵。共五萬大軍,首尾相連佔滿上游千裡江線,浩浩蕩蕩朝湓城壓來。
而此時,湓城亦滿城甲士。盧奕與歐陽屹部不斷調水師北上,隨後陳霸先部陳曇蒨亦帶所部一萬人前來湓城。晉南王師亦有水師共四萬,集結於湓城北至陽新東的長江南岸。
長江南北兩岸船帆如林,樓船塞道,戰旗獵獵,各自磨刀霍霍,卻俱是蕭姓王師。湘東王師與晉南王師於長江南北兩岸,各自安營紮寨。王僧辯先是派先鋒艦隊南下挑釁,盧奕亦命前部歐陽屹部阻擊,有勝跡,亦不追殺窮寇,只放湘東船艦回去。王僧辯便派杜龕率更多船艦前來攻打,盧奕亦派主力於江面與之廝殺。兩方各有折損,杜龕亦不能突破江線分豪。兩廂如此對峙月餘,王僧辯所部俱有焦躁。王僧辯只得信報湘東王,言可招降分化瓦解晉南王部。若能使熊曇朗自沙羨自西向東攻擊陽新,晉南王部不能佔守西南岸,必退湓城。
湘東王允其建議。先遣使至臨川南城,帶去陳文鸞家書給陳霸先。又授陳霸先為江州刺史,封陳曇蒨為豫章太守,陳紹世為臨川太守。又遣使至南康郡,封歐陽瑋為廣州刺史,其子歐陽屹為衡州刺史。王僧辯亦遣使至沙羨,對熊曇朗許願封侯,給予軍卒糧草,命其出兵陽新。熊曇朗滿口答應,盡收其饋贈,只並不出兵。陳霸先亦將湘東王使綁縛交予豫章晉南王處,晉南王釋放王使西歸江陵。歐陽屹於前線聽聞被封衡州刺史,連夜趕至盧奕大帳解釋。盧奕毫無芥蒂,仍待歐陽屹如舊,仍命其所部屯兵西岸。如此,湘東王分化目的並未達到。
就在湘東王旗下荊湘郢三州兵力與晉南王旗下交廣江幾州兵力於長江兩岸對壘之時,侯景卻坐於建康撫掌大笑,稱心如意。此前,侯景自武昌退回建康後,接連失去郢州江州,尤其折損兩員悍將宋子仙與任約,心內大恨。宋、任兩人均是跟隨侯景一路殺至建康的猛將,此二人當時所率虎狼兵,橫行江東,屠城無數,血債累累。未想,竟然都被活擒。任約被湘東王麾下徐文盛活捉後送往江陵,任約遂向湘東王祈降,湘東王仁義,留其性命,扣押在監。而宋子仙被晉南王麾下盧奕所擒後,關押湓城,本欲送往豫章,後晉南王信至,言不必送,盧奕遂斬宋子仙於湓城。侯景失此二人爪牙,元氣大傷,惶惶不安。侯景謀士司空王偉,遂慫恿其不如殺皇帝,以使天下懼。因皇帝蕭綱並無大錯,侯景猶豫。不久,就自封為宇宙大將軍,逼迫蕭綱頒罪己詔,禪位於昭明太子嫡孫,豫章嗣王蕭棟。蕭棟登基為帝後,改年天正。又追尊昭明太子為昭明皇帝,豫章安王為安皇帝,金華敬妃為敬太皇太後,又重封廢帝蕭綱為晉安王。
此訊息令南朝再度嘩然,亦令各地震驚。晉南王賬下眾人道,侯景敢輕易廢立皇帝,此已是自立為帝前夜。待其自立為帝,恐晉安豫章等人性命均不保。晉南王聽聞焦慮,便急欲進兵建康。湘東王帳下親信有人道,豫章嗣王本是晉南王親侄。今豫章嗣王承大位,若晉南王起兵進京驅除侯賊,再繼續擁立護駕豫章嗣王,則天子大位重歸於皇長子昭明一系矣。湘東王聽此讒言,便急命王僧辯出兵,牽制晉南王主力使其不能東進。
此時,突有一意外事起,佔據沙羨的熊曇朗,因所部匪盜橫行鄉裡,激起民怨。遂在熊曇朗外出巡視至村莊之時,村民暴亂刺殺,將其梟首。事起突然,王僧辯等先知訊息,火速派兵,奪下了陽羨兩鎮。亦使得陽新城置於腹中,湓城亦有肘腋之危。此時,湘東王部已似占上風。晉南王在盧奕等人建議下,決定奪回主動權,在尋陽北與湘東決戰。
太清五年九月,陳霸先騎兵陸路繞行蘄陽自南而下,盧奕以水軍自江北上,歐陽屹在西岸呼應,共攻北岸王僧辯大營。幾萬大軍決戰於鸚鵡磯,一時,兩岸殺聲震天、風雲變色、江水斷流。王僧辯大軍被迫自燒大營與船隻,後退百裡。兵船毀壞數百,兵卒落水無數。
湘東王部退後,青雲王師各路軍帥齊聚豫章,共商東進建康大計。而此時,湘東王蕭繹卻也頻繁遣使豫章晉南王處,滿口救國大義,欲與晉南王議和,聯兵共進建康。晉南王賬下均不同意議和,此時湘東王已敗退,正是全力東進平賊時機。湘東王若來合兵,未知虛實,若再演當日奪郢州故事,防不勝防。晉南王亦同眾意,盡數驅出江陵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