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67章 臘月八寶粥 筍尖火腿蒸魚
青荇做事頗利落能幹, 不兩日,便與虞蘅說道尋齊了人手。虞蘅這邊,正將前面的院子拆了重建, 圖紙才畫好,卻沒那麼快。
青荇道不急, 讓她先見見這些人手。
神神秘秘的, 於是虞蘅騰出半個午後,在堂屋中接見了新員工。
不期然,一一看去, 竟都是熟悉面孔。
其中一個梳著雙環、容貌秀麗的小丫鬟, 見了她,激動得滿臉通紅。
虞蘅細打量, 亦驚訝地問:“是小魚兒嗎?”
小魚兒用力點頭, 兩隻眼笑彎成了月牙:“嗯!”
曾經小魚兒是府裡最貪嘴的婢子, 因格外喜歡吃炸酥的小河魚, 被府裡的廚娘取笑, 得了此花名,這麼親切地叫著,也便成了正名。
數年不見, 曾經梳羊角小辮的孩子都成了豆蔻少女, 虞蘅心裡頗為感慨。再掃過其餘人的臉, 飛紅、潑黛、燕燕……想不到, 青荇與她們竟然都還有聯系呢。
幾人原先在虞家都是有月錢拿的,便是最小的小魚兒, 一個月也有兩百文,不似有的市井人家,買回來僕婢, 既同資産,既要入得廚房又要倒得夜香,只須有衣裳穿有飯吃有地方睡覺,至多每月給十幾二十個銅錢零花,也沒定數,都是看主家心情。
虞蘅斟酌了一下:“月錢,便還是按先前的給,吃住不須你們費心。再有就是,跟總店裡一樣,每人手頭上的事情若做好了,另有一筆相當於月錢十數之二的‘績效’。”
曾經打工人苦扣分制績效久矣,是以當自己翻身做主時,便整了個倍數制績效出來,起的是激勵作用。
人手不需愁,等鋪面翻修動工的時候,又開始新擬選單子。
雖是分店,也不全是複刻總店的樣式。汴京虞記主打的是豕肉菜系,而清江分店,因有著天然水資源的便利,更適合引入各種新鮮的魚肉菜,雙椒魚、幹燜魚、酒糟魚並各色清淡鮮甜羹湯等符合當地人口味的。畢竟小縣城不比繁華安樂的汴京,外來人口幾乎沒有。
金秋水漲魚也肥,林子裡的筍也都厚了,人家去歲冬正月醃的臘肉新熟,虞蘅打頭讓阿盼幾人試的第一道菜就是筍片火腿蒸魚。
便是在跟著虞蘅吃慣了山珍河鮮的阿盼眼裡,這道菜也絕對算“細糠”了,滋味頂頂好,用料又講究。
醃火腿的功夫是十分精深的,非老師傅不能掌握,虞蘅從小沒有學過,只知道大抵醃製一根好腿要從選腿開始,經歷整形、鹽醃、晾曬、松燻好幾個階段,才有那回味無窮的濃烈香氣。
雖不會實操,但知道從哪能買著好火腿,便也能解決問題。清江縣上游有個劉家塢,村民大多以制醃臘為業,已有近百年傳承,劉氏族人所制“劉腿”,在平江一帶蔚為著名。質量有保障、貨源又穩定,無疑是很合適的供應商。
至於魚,本該是鱖魚最相得,但是時節原因,只好換成鱸魚,也肉嫩刺少,想來味道不會差。在魚背面斜切幾道平行刀口,再往縫隙中填上嫩筍尖、薄薄火腿片,這樣就已經夠鮮了,再加一些醇釀花雕,上鍋蒸熟。
隨鍋蓋揭開,酒香松香與筍香,一併迸了出來。
騰騰白汽散盡,寬邊長盤當中蒸出來一汪清湯,魚肉細嫩,火肉紅白,頂上擺一堆翠綠清爽的蔥絲,這便好了。
挾一塊魚腹上的嫩肉,在嘴裡抿開,魚腥氣一點沒有,全是火肉鹹香,當中大概還摻了一絲筍子清香,鮮得阿盼咂舌頭,原來,蘅娘子以前還是保留實力了呢。
這便是因地制宜了,氣候、人文與當地飲食習慣總息息相關。比如汴京四季分明,店裡銷量最好的是各種滋味濃鬱的肉菜,江南濕潤多雨,文人情懷頗盛,流行清爽淡薄口味和食不厭精風格,看如今當地一些食店的選單,已經有後世一些蘇菜雛形了。
裝修倒是無需費什麼心思,照著總店虞記來就是了,河邊視野還開闊,推開窗就是水景,圍欄邊種了一排蜀葵,繽紛得很,牆頂垂下繡球與山茶花樹的枝椏,待到來年開春,想必是十分地好看。
等分店真正開業時,已經臨近年關底下了。
虞蘅仍然一樣寫了信去汴京,一是告訴蘇靜雲幾人,這邊虞記的情況,二是整理先前收到的回信。
所有來信中,又以一封未署名的最叫人沒頭腦。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虞蘅認得這一筆好字,還有這有話不直言喜歡拐彎抹角的風格,讀來叫人會心一笑。
她將信都收折起來放好,一抬頭,堂伯家的小侄女正扒在門邊偷看她。
“阿玥怎來了?”虞蘅蹲下來捏捏她發髻。
“族老們叫九姑姑過去呢。”虞蘅在族中行九,小姑娘口中的“九姑姑”正是她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