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0 章 鴨血粉絲湯
謝詔好容易才摁下母親不切實際想法, 卻被要求每日都得買一碗辣腳子回來與她吃過癮,不出三四日,虞蘅便知道了這位謝夫人很能吃辣, 亦很愛吃辣。
可惜不得一見這位俊俏斯文郎君啃雞爪模樣,但念頭還總時不時冒出來撓她一下, 只是虞蘅面上憋得死死的, 彷彿正人君子。
七月至八月這段時日,氣溫眼看眼地降了下來,中間猶如困獸垂死掙紮過幾天, 到底不複夏月炎炎, 很快就到了要穿薄夾衫的地步。
虞蘅拜託每日送肉的屠夫:“從明日起,請多送些鴨子, 排骨可以少些。”
“我們又沒什麼鴨肉菜, 要那麼多鴨做甚?”阿盼質疑。
“也該上些新菜了。”
虞蘅翻著今日送來的菜, 將黃葉老梗都撇出來。這只是粗粗過一遍, 待會清洗的時候, 還要細擇的。
時令菜蔬過了那季,便不夠新嫩,也是時候撤下去了。當然, 秋天又有了許多應季新菜, 其中便包括各種鴨菜。
“秋吃鴨”, 新鴨養到仲秋, 壯肥肉嫩,用來做成烤鴨是一絕, 燉鴨湯莫不如是。
養生食補大法也說了,禽肉多性溫,鴨不溫不熱, 夏秋上火季,可以多多食些。
此時和後世烤鴨有些相似的,叫做燠鴨。
市井街頭燜爐灰堆裡剛出來的燠鴨,扒開那層黑乎乎灰土,露出深黃緊實的皮肉,香味也隨之飄了出來。攤主用刀子把肉割開片好,因為價錢實惠,生意比隔壁羊肉燒餅攤還好——
畢竟那羊燒餅沒幾片肉,價格便已趕上半隻燠鴨了。
燠鴨好不好吃,關鍵在烤的火候,還有鴨夠不夠肥嫩。若鴨瘦,則烤出來柴老。
梁實秋寫北京烤鴨,一定要是“每一片有皮有油有肉”,有人到北平吃烤鴨,歸來盛贊其美味,道”有皮,有肉,沒有油。”梁館長卻說對方“還沒有吃過北平烤鴨”。
北京烤鴨用的是白鴨,鴨苗不是本土産,北京地旱,沒有好鴨品種,便選通州鴨,運往北京後還要填肥。養鴨場裡的鴨,一生不愁吃飽,滿滿糧食順著食道填下去,又把鴨們關進狹小籠子,不必走動,這樣對糧食的消耗少,便都轉化成了脂肪。國外人喂鵝肝,也是這樣。殘忍是殘忍,好吃也真好吃。
烤出來鴨子皮脆肉嫩,中間還有層黃油,配薄餅吃,卷大蔥和醬,咔嚓下去,分不清是皮響還是蔥響,清脆得很,一點不膩。
北京烤鴨出名,真正的吃鴨大戶卻是金陵才對。
後世有經久不衰熱梗,調侃“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走出金陵”,正應如此。
金陵鹽水鴨,到了金秋時節,經名廚之手,搖身一變成桂花鴨。換了個名,立刻高大上起來,其實味道還是那個味,虞蘅認為若是換做名廚在秋天做鴨血粉絲湯、醬板鴨,說不定也能成就“血玉羹”、“琵琶鴨”之流。
畢竟秋天鴨子格外好吃些。
第二日得了好些鴨子,皮脂厚潤,屠夫殺好了送過來,虞蘅將毛茬細細挑了一遍,將鴨架拆出來,加些姜蔥去鴨腥,熬一鍋骨爛香濃的鴨高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