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鄭國忠長吸了一口氣,淡淡道:“太祖高皇帝共有二十六個兒子,有德有才的不少,而高皇帝一生最寵愛的便是太子朱標,欲將皇位傳於他。可不幸的是,太子還沒來得及繼承皇位便早逝!”
玄遠驚道:“啊!太子死啦,那皇位後來傳給了哪個兒子?”
鄭國忠搖搖頭道:“高皇帝並沒有將皇位傳於兒子,最後卻選擇皇孫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
玄遠問道:“皇孫建文帝是哪個皇子的子嗣?”
鄭國忠答道:“建文帝便是太子朱標的兒子!”
玄遠嘆道:“直接將皇位傳於太子之子,看來高皇帝對太子的確是十分寵愛,那他其餘的兒子難道就甘心麼?”
鄭國忠道:“當然不甘心,為搶奪皇位之事,當年已鬧得舉國上下腥風血雨!其中最有抱負與才幹的便是皇四子朱棣。燕王朱棣一直鎮守燕京,能力非凡手握兵權,在眾皇子中實力也是比較突出的!也是天意使然,建文帝擔心各位皇叔與他爭奪皇位,便下令削奪各王爺的兵權,其中有幾位藩王被削藩以後後果均是悽慘!”
玄遠嘆道:“建文帝這番可以理解,但既然削奪了皇叔兵權,那已對自己構不成威脅,應該好好善待各叔父才對!”
鄭國忠笑了笑道:“如果建文帝有你這點智慧,那歷史可能不是這樣了!他雖說貴為九五之尊,但行事卻欠缺果敢精明,又對迂腐書生言聽計從,繼續對他的那些叔父施以狠手!燕王朱棣為自保,無奈之下便起兵!”
玄遠驚道:“燕王謀反了!”
玄遠對世間之事本來不瞭解,但這些年在外遊蕩,聽多了世人的茶餘飯後,對“謀反”二字也漸為瞭解!這下聽爺爺說道燕王朱棣之事,便將“謀反”二字脫口而出!
鄭國忠尷尬道:“燕王雖然是謀反,但也是為了自保,如他不起兵那下場也可想而知!”
玄遠點頭道:“也是,也是!”
鄭國忠繼續道:“燕王起兵之初只是為了鏟除建文帝身旁的那些進讒的佞臣,是為‘清君側!’當大軍壓進應天府今南京)時,皇宮卻突然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因此也下落不明!後燕王登基數十年中都一直尋找他的下落!”
鄭國忠此番講解,無形中已在為燕王朱棣自圓其說,世人都知道“清君側”只是他當時的一個藉口,而真正圖的還是金鑾殿上的皇位!
玄遠聽到此處,不禁驚道:“啊!建文帝不知下落?燕王登基?那豈不是奪了人家皇位麼?”
鄭國忠點頭道:“雖然燕王奪了皇位,但永樂皇帝治國卻是相當英明,數年間竟將大明天下治理得欣欣向榮!”
玄遠道:“永樂皇帝難道就是燕王朱棣?”
鄭國忠笑了笑道:“你真是聰明過人,永樂皇帝正是燕王朱棣,也就是我大明的成祖!從那時起,大明皇子龍脈便就是永樂皇帝這一家!北京城也正是從那時起定為國都的,正是永樂皇帝的睿智,如今清廷也在北京定都!”
玄遠嘆道:“永樂皇帝當真不簡單,竟然做得出這種遷都的大手筆來!那建文帝又該何去何從?”
鄭國忠嘆道:“建文帝從此不知下落,民間有多種傳言,有的說他當時就死於那場大火之中,有的說他已逃到了海外,還有的說他出家做了和尚,數年間展轉雲貴川!”
玄遠奇道:“那到底哪種說法最可信!”
鄭國忠笑了笑道:“自然是後者,不然怎會有朱馳清等人?”
玄遠聽到此處當即恍然大悟道:“噢!難道朱馳清便就是建文帝之後?”
鄭國忠道:“正是!當年建文帝四處流離,展轉各地。經過貴州時,為保住主自己的血脈,便在此處遺下一子,那子嗣便是朱馳清的先祖。之後建文帝又遠逃他地,據說是到了青海最後老死於一座古剎中,此番傳言也不知是真是假!”
玄遠嘆道:“雖然他們父子遠離,但此番也總算留下了子嗣!”
鄭國忠嘆道:“留下的子嗣也是歷經滄桑,為躲避朝廷的追捕,祖上幾代人都不敢姓朱,幾代人百年間都改了他姓,就連死後的墓碑亦是如此!直至大明朝國運不濟,朝中無力搜捕時才改回朱姓!”
鄭國忠雖然效忠於朱棣一脈,每當提及此事都會有意無意揚棣避炆,但這時與玄遠提及,也忍不住為朱允炆憐惜!
玄遠聽了半晌,也為建文帝深表哀惜!
鄭國忠繼續道:“建文帝一脈,在這黔西生活了數百年,漸漸站穩腳跟。當清軍入關時,咱們先祖護送王爺先祖來到此處時,也曾遭到他們的不少報複!”
玄遠接道:“此一節,公主已說過,若不是咱們祖上極力維護,那可能王爺這家早已經沒落了!”
這時,玄遠心中的謎團才徹底解開,那日聽朱月影說他父親與二叔關系甚為複雜,始終理解不了既是同宗又帶仇恨的關系,這下聽爺爺解釋建文帝與永樂皇帝之事,這才明白他們兩家之間的恩怨!
鄭國忠點頭道:“正是,所以王爺對咱們鄭家一直很是客氣,是以要與咱們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