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熟練而專業的劇組來說。
打板聲響起,那就意味著戰爭的號角正式吹響,錢袋子開始“嘩嘩”向外流動。
因此,現場除了機器運作時發出的聲音,一片安靜,大家都在避免運動干擾收音師收音,連屁都不敢放。
李一白則坐在監視器前,眼睛緊緊地著畫面。
這是一個特別簡單的小鏡頭,講陳江河鑽進人群。
按照普通電視劇劇組的拍法,肯定是一個定鏡頭擺在那就行——不廢心不廢力,拍完趕緊收工。
不過李導拍戲,不會讓攝影這麼輕鬆,他追求的精品化。
因此,這實際上是一個移動鏡頭。
攝影機器的視角首先對準陳江河,畫面主體只有他的褲腳。
隨著步伐移動,畫面也在逐漸抬高,人群以腿部和背影衣服入畫,畫面主體變成一群人在圍觀什麼。
再之後。
攝影機的位置逐步移動到右上,畫面變成從人群身後俯拍,主體變成正在給觀眾講解機器的“山下”以及翻譯揚雪,副主體陳江河則在人群中探頭探腦。
用人話說:鏡頭語言也是代入觀眾視角的。
讓他們隨著陳江河一起期待,一起探索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同時,因為這個鏡頭語言,畫面的資訊密集多也會變得更多。
實際效果也不錯!
李導看得津津有味。
開拍後,攝影師小心地操控著機器,沒有出現任何問題。
演員表演方面。
曾黎當好花瓶,臉上帶著“服務式”微笑的同時,嘴角也不自覺流露出幾絲“老孃是楊家繼承人,這次是來體驗體驗生活~”的傲慢。
那個東瀛人講解機器的表演也是活靈活現,“哇啦哇啦”一頓東瀛話,面對觀眾時非常自豪,觸控機器的時候則恭敬與謹慎並存。
鄧操嘛,探頭探腦表現出興趣之後,腦袋一動不動地看著機器。
看似各方面都不錯,但李一白還是叫了停。
“停!有點小問題~”
“燈光老師,過來一下!”
......
排練歸排練~
練再多次,那也是假的!
真“實拍”起來,麻煩依舊不可避免~
前面都沒有問題,問題出在最後俯拍視角的燈光上。
由於畫面有兩撥主體,燈光師沒有領會到李一白的意圖,或者說布光顯然道行不夠,出了一點疏漏。
最後出來的結果是。
前面的楊雪和山下沒有問題,觀眾完全能看清。